前段时间,中国人民大学法律(非法学)硕士专业学位,部分考生复试专业课和综合素质面试成绩为零分引发热议。原来,这些“零分”考生都曾于复试进行期间在自发建微信群中透露复试内容,故被取消一志愿复试相应科目考试成绩。
此事一出,许多网友纷纷反映自己在考试中遇到的“透题”情况,并表示终于见到有对“透题”作出明确的处罚了。不难看出,在当今的考试氛围中,“透题”是屡见不鲜、见怪不怪的现象了。人大这一处罚的落实,不仅是对此届考生的负责,也是对“透题”风气的警示。
“透题”考生的心态,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是哪一种心态,都真实损害了其他考生的利益。于情理,分享考试内容是出于好心,但于规则,此行为漠视了诚信承诺,伤害了考场公平。
“透题”者和被“透题”者都没有真正领悟诚信与公平的含义,“透题”者自以为慷慨大方,实则不顾或同样考完复试、或不在“透题”群内、或没有看到消息的其他考生应得的公平,无形中伤害了更多人的利益,甚至可能改写原本本分考试的考生的命运,被“透题”者自以为“获利”,但也成为了帮凶,失了诚信,更助长了“透题”风气的猖獗。
“透题”风气的猖獗,归根结底,是规矩意识、诚信意识的淡薄,透题者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被“透题”者被眼前既得的利益蒙蔽了双眼,纵容了自己的自私心。与此同时,若“透题”的完全得不到相应的处罚,将最终导致“透题”风气愈演愈烈。所谓公平竞争,便是让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考场公平不应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所有人一起维护遵守的纪律。也许有人认为人大取消考生成绩的处罚过于严苛,但没有一定的约束,又何谈严明纪律。考场公平不容践踏,“透题”风气该治一治了。
(作者系西北民族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