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金融会客厅①丨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重庆金融机构如何做出实效

重庆日报全媒体 2020-05-13 10:47

     市委五届八次全会指出,坚持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金融扶贫是我市脱贫攻坚十大专项行动之一。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市金融机构做出了哪些实效工作?本报邀请了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党委书记、主任马天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重庆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陈志猛,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分行副行长陈波以及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行长谢文辉就此进行了探讨。

  重庆日报:为助力脱贫攻坚任务如期完成,面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我们都有哪些过硬举措和办法?取得了什么效果?

  马天禄: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重庆营管部引导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瞄准金融服务短板,实施攻坚“三大行动”:一是将党建与金融精准扶贫有机结合,构建“一书记一深度贫困乡镇”的精准对接机制。二是开展“金融扶贫服务站”建设行动,打造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服务基地。三是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工程”,实现18个深度贫困乡镇行政村农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全覆盖。

  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方面,聚焦难点痛点,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和产品的精准支持作用。在重庆成为全国首批扶贫再贷款定价机制试点地区后,我们首先发挥好扶贫再贷款的定向支持作用。截至2020年3月末,扶贫再贷款政策直接或间接支持贫困户超过2.6万户。

  同时,用好政策性金融产品定向支持作用。发挥好助学贷款对贫困人口义务教育的保障,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发挥好存量易地扶贫搬迁贷款对贫困人口住房安全的保障作用,积极改善贫困人口的居住条件和环境;发挥好创业担保贷款对贫困人口生产发展的支持作用,从根本上支持“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截至2020年3月末,全辖创业担保贷款余额超过44亿元,累计支持超过3万人创业发展。

  金融机构作为脱贫攻坚中的生力军,在助力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有效发挥了金融托底作用。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全市金融精准扶贫贷款突破1100亿元,同比增长16.6%。

  陈志猛:全力服务脱贫攻坚是农发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农发行重庆市分行把服务脱贫攻坚作为主责主业,集中力量办大事。我们率先成立扶贫金融事业部和执委会,向贫困区县延伸政策性金融机构实现全覆盖。制定金融扶贫“十三五”规划,连续5年召开全市分行脱贫攻坚工作大会,开展服务脱贫攻坚推进年、深化年、决战年、决胜年活动,部署和推动脱贫攻坚工作。

  同时,我们还积极创建扶贫实验示范区,实行规模倾斜、办贷优先、期限延长、利率优惠等“一揽子”优惠信贷政策。建立扶贫业务单独考核机制,对产业扶贫、“三保障”贷款专项考核。对脱贫攻坚实施挂牌督战,组织签订《挂牌督战责任书》《服务脱贫攻坚责任书》,形成全行全力全程扶贫的格局。

  2016年以来,累计向贫困区县投放各类信贷资金逾900亿元,贷款余额逾700亿元,为同期各类贷款增长率的2.15倍;累计投放扶贫贷款近660亿元,扶贫贷款余额逾530亿元。扶贫贷款投放额、净增额、余额居全市金融系统首位。扶贫实验示范区贷款投放额超670亿元,完成“十三五”意向授信额度的95%,向深度贫困乡镇投放贷款22.64亿元,努力发挥政策性金融扶贫先锋主力模范作用。

  谢文辉:重庆农商行作为本土最大的地方金融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助力脱贫攻坚主力军作用,工作中确保各项脱贫攻坚举措落地生根、做出实效。

  一是做到“三个强化”。强化组织保障,总行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出台“脱贫攻坚20条规定”以及“脱贫攻坚指导意见”,做好扶贫制度保障;强化党建引领,将金融扶贫纳入党委工作要点,压实金融扶贫责任;强化银政合作,创新贷款风险共担机制,撬动金融资源向农村市场倾斜。二是实施“三个倾斜”。倾斜信贷资源,持续加大贫困区县信贷投入;倾斜考核激励,制定金融扶贫专项考核方案,每年设立1000万元考核资金;倾斜政策资源,对涉及农林牧渔业、批发零售业中的扶贫小微企业执行优惠利率政策。三是坚持“三个结合”。输血造血相结合,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扶智相结合,发挥示范效应;线上线下相结合,保障金融服务。

  截至2020年3月末,我行向18个贫困区县贷款余额1164.9亿元,比年初增长40.4亿元;精准扶贫贷款余额达91.7亿元,比年初增长2.4亿元。近3年累计发放美丽乡村住房贷款支持贫困农户2178户、金额1.8亿元。

  陈波:做好贫困村镇金融扶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金融机构的重要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邮储银行重庆分行以“农”为魂,扎实有效推进金融精准扶贫常态化运行,在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建立起精准可持续的金融扶贫机制。一是加强金融精准扶贫组织领导,二是建立金融精准扶贫长效机制,三是强化金融精准扶贫政策保障,四是强化与驻村第一书记合作,五是积极开发“精准扶贫”专属产品,六是加强金融扶贫示范支行建设,七是积极参与定点扶贫工作。

  重庆日报: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金融机构如何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形成稳定脱贫内生动力,防止反弹?

  马天禄:下一步,重庆金融机构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一是大力支持产业发展,增强内生动力。各金融机构仍然要将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作为长久之策,在稳妥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础上,通过创新地上附着物抵质押贷款等信贷模式,探索拓宽抵押物范围,突破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面临的抵押难、担保难的融资瓶颈,支持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二是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服务广度和深度。要围绕农村地区信用环境建设以及农户金融意识提升等“软”件方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增强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的潜力。三是将脱贫攻坚与城乡融合发展有机结合。将脱贫攻坚纳入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整体框架,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要素统筹考虑,推动金融资源进一步向县域倾向,为县域特色产业发展、产业集群集聚、县域产业链升级以及一、二、三产融合等提供针对性金融服务,支持涵盖县(区)、乡(镇)、村三级的产业发展模式,为金融资源进入贫困地区畅通渠道。

  陈志猛: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我们针对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不足的问题,把支持产业扶贫摆在各项信贷业务优先保障地位,优先受理评审、优先匹配信贷规模、优先匹配低成本资金,重点支持全域旅游和特色产业,累计投放贷款47亿元,助推打造“一县一品”支柱产业,夯实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产业支撑。

  特别是依托农发行总行与市政府联合创建政策性金融扶贫实验示范区的契机,获总行批准开展“统授信分用信限额贷款”试点,创新推出“农发行+地方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风险补偿基金+保证担保+保险”的“1+6”酉阳模式。通过搭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组织模式,依托利益联结机制,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农业产业化龙头公司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合同,实行订单式种植,带动农户以土地流转租金、入股分红、劳务协作等形式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六方共联合力脱贫的态势。采取该模式,审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中龙头企业贷款5.3亿元,向1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投放贷款近4000万元,支持10万亩油茶基地建设,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452户12397人通过参与油茶产业规模化经营脱贫增收。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1+6”酉阳模式在全市推广力度,力争在更多区县落地,助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的融合。

  谢文辉:在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建立长效机制形成稳定脱贫内生动力显得非常关键,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量身定制金融扶贫产品。对扶贫项目,创新推出“江渝扶贫贷”;对产业扶贫,创新推出“扶贫收购贷” “政府增信贷”,支持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对贫困农户,创新推出“光伏扶贫贷” “贫困扶助贷”,有效支持贫困户经营发展、增收脱贫。二是实施“五个倾斜”推动扶贫落地。即重点以信贷资金推动扶贫产业发展,着力向支持贫困地区水利水电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向支持贫困地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倾斜,向支持贫困地区生态移民搬迁倾斜,向支持贫困户创业就业再就业倾斜,向支持烟叶、中药材、柑橘等特色产业发展倾斜。三是全力打造“一县一品”扶贫特色产业。结合贫困区县特色产业实际,推出“一县一品”金融扶贫方案,如仅“丰都肉牛贷”就带动31家股份合作组织、700余户家庭牧场、1万多名农户致富增收,还推出“石柱辣椒贷” “大巴山森林人家贷”等扶贫金融产品,有效满足了贫困区县产业扶贫的信贷需求。四是建立人力资源长效机制。把30余名敢担当、敢作为、有能力的年轻员工派往贫困乡镇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扶贫队员,以此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金融扶贫队伍。

  陈波:围绕解决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问题,我们将从金融扶贫的角度,建立帮扶机制。一是加强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有效融合,立足各贫困区县资源禀赋和现实基础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通过金融扶贫支持当地特色效益农业发展,带动贫困户持续增收,增强金融脱贫的内生动力。二是加强贫困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在推广信用户评定的基础上,推进“整村授信”“批量开发”工作,优化“银村合作”机制,保障当地村民融资的可持续性。三是拓展基础金融服务,积极在贫困地区推广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进一步加强银行助农取款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四是做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衔接工作。

  2015年—2018年,国务院部署开展了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简称“两权”)抵押贷款试点,试点结束后,我行将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沟通,做好后续的衔接工作,深入对接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完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金融精准扶贫有机结合,加大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投入。

  (徐一琪)

编辑武怡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