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连冠”!重庆高校也有自己的“女排精神”
“下球!使点劲儿,软绵绵的可不是这个风格!”
“谁丢一颗球,一会就单兵防守一组!”
7月5日下午3点过,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内,女排队员们手掌击球的声音清脆响亮,场外,不时响起主教练刘懿的“吼声”,助理教练陶冬妮也一脸严肃,拿着战术板记录着每个队员技战术的不足。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上场前教练和队员们一起加油鼓劲。 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在今年5月13日至17日举行的重庆市2025年大学生排球比赛中,重庆工商大学女排队荣获女子丙组(高水平及体育专业学生)冠军,蝉联重庆市排球比赛“30连冠”(涵盖大学生比赛、市运会)。
作为一所并不以体育见长的财经类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女子排球队建队27年来,拿下了“30连冠”。她们为什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连日来,记者走进这支队伍,寻找团队背后的“成功秘籍”。
建队之初:只有6名队员,连替补都没有
骄阳高照,大地炙热。煤渣铺就的田径场边,时不时扬起呛人的灰尘。
“98,99,100……”
一声接着一声的计数声响起。6个身着浅蓝色运动服的女孩,紧紧盯着空中翻飞的排球,汗水顺着脖颈滚进衣领。她们双手上下叠放,稳稳托住每一次来球。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女排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这是1998年9月秋季开学时,刚组建的重庆商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前身)女子排球队在户外训练的场景。
当时的重庆商学院,是一所以商科为主的高校,并不以体育见长。为何要成立这支队伍?
“当时各所高校都在打造自己的特色,学校的领导觉得学生不应该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有强健的体魄。于是就让我负责筹建女排队伍。”该校首任女排主教练、今年已经70岁的张新中道出了其中原委。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女排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然而,建队之初,硬件、软件几乎为零。
“那时候,学校还没有专门的体育馆,更别说空调训练房,各种条件可谓‘一穷二白’。”如今已留校任教的首届女排队员严艳回忆,当时,她和另外5名队员每天至少有2个半小时的训练时间,训练场地是在学校的田径场边,或者水泥地的篮球场上。
“因为没有杠铃等器材,大家在进行体能和爆发力训练的时候,全考人力杠铃——两人一组,一名队员骑在另外一名队员肩上,承重队员反复下蹲、起身,或者大家一起来回跑梯坎。”严艳说。
因为首届队员只招了6个人,连替补都没有,遇到打比赛,张新中的用人和排兵布阵显得“捉襟见肘”。
“赛前我总是和每一名队员强调,尽量不要受伤,哪怕是受伤了,也必须咬牙坚持,因为没有替补。”张新中说,在组队两个月之后的1998年11月,第一次参加重庆市“山城杯”女排比赛,这支队伍便获得冠军。
烈日下的奔跑、暮色中的扣球,这群姑娘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这支白手起家的队伍迅速成长。并由此开启了“连冠”的步伐。
制胜秘诀:“打不死”和“不服输”
结束完一天的训练,这一届女排队长田秀权找了个角落坐下来,慢慢解开手腕上和脚踝处打的绷带。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训练结束后队员坐在地板上解开手上的绷带。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手上都练得起茧子了,你们这群爱美的小姑娘们不在乎吗?”记者问。
“既然加入女排,选择了这条路,哭着也要走下去。”20出头的田秀权说。
作为队长,田秀权身上有股子成熟稳重的劲。她告诉记者,“不怕苦,不怕累”和拼搏、团结、顽强的基调,从建队之初就已经成为学校女排的精神内核,并一直延续至今。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每一个球女排队员们都全力以赴。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田秀权清晰地记得,才进队时,老队员们就和她讲第一届队员们在场上顽强拼搏的故事——
赛前与男排队的练习赛中,主力二传严艳意外扭伤脚踝,肿得像颗小萝卜。但是第二天的比赛,她打着厚厚的绷带继续上场;另一名队员杨佳妮头天晚上还在感冒发烧输液,第二天一早的8点多钟,她已经准时出现在比赛场地上。
“队员们的日常训练从来不是为了某一次比赛去准备的,而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过程。”2019年从张新中手里接过“教鞭”,刘懿心里很清楚,要保持“连冠”这份荣誉,更需要一代代排球人的努力和传承,所以得靠后天努力,花时间、下功夫。
这些年来,女排队员们每天至少保持两个半小时的训练,风雨无阻;假期,队员们总是往返在四川、云南等地,以赛带练。
“重庆工商大学这支女排队伍,队员们个子也不高,看起来不怎么样,但就是‘打不死’。”这是历届比赛中,来自对手的队员和教练的评价。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女排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曾经也是女排队员之一的陶冬妮,很多次大赛结束之后,在交流时听到对手这样说:你们的队员如果单独拎出来,个人技术可能还不如我们。但是你们作为一个团队,有“一股绳”的凝聚力。
“哪怕有时候一开局我们落后,但是我们的队员们总是相信能够打回来。”田秀权说,“打不死”和“不服输”,是重庆工商大学女排最大的特点,也是队员们充足的底气和自信。
让队员们津津乐道的是,2010年10月,重庆工商大学女排还和当时郎平执教的恒大女排“过招”。虽然实力确实和对方差很大一截,但是赛后,郎平也对这支高校女排队伍的水平赞不绝口。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女排队员们正在进行训练。 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未来挑战:让“女排精神”影响更多人
该校体育学院院长范文杰介绍,20多年来,女排已先后输送出135名队员。这些队员分布在如金融、会计、国际贸易等专业。毕业时,因为有“冠军”荣誉的加持,加上她们长期训练、比赛,身体素质好、抗压能力强,成了用人单位争相招聘的“抢手”人才。
“走在校园里,女排队员们经常被其他院系的同学们认出来,她们都有了自己的粉丝;如果是在学校体育馆的比赛,每次都是观众爆棚,还有的学生会跟随女排比赛时间安排到其他学校观看。”陶冬妮说。
从1998年首次夺冠,到“30连冠”,一代代重工商大女排姑娘用青春和热血诠释了“坚韧不拔、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如今,一方面,学校也在积极调整招生渠道,申请运动训练新专业,培养梯队人才;另一方面,将在学校发掘优秀的苗子,辅以科学的训练方法,力争再创佳绩。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排球训练场,女排教练团队和队友们。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2025年6月18日,重庆工商大学体育馆 ,女排的队员们和教练。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我们向全校师生发出了‘向学校高水平女子排球队学习’的倡议,让更多师生,了解走进我们的女排队,让‘女排精神’在校园里传承和发扬,激励师生为梦想而奋斗。”该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