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重庆瞭望|让世界看见“夜重庆”

新重庆-重庆日报 桃花岛主 2025-10-14 07:25

日光里的城市千篇一律,月光下的城市各自美丽。

想真正读懂一座城,不妨先去看看它的夜。夜幕垂落,山城灯火渐次点亮,一幅流动的画卷在山水之间展开——洪崖洞的璀璨倒映江中,紫薇路的烟火气袅袅升腾,北仓文创街区流淌着文艺韵律。两江四岸的光影勾勒出立体的城廓,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作画,恰似“新韵重庆”写给星空的诗。这就是“夜重庆”,一座越夜越美丽的城。

数据是最有力的注脚:今年上半年,重庆过半的消费发生在夜色之中。这不仅是经济数字,更是山城人生活态度的真实写照——白天把陡坡走成坦途,夜里把烟火写成诗歌。敢消费、爱生活,已深深融入这座城市的性格。

与上海的国际范、深圳的未来感不同,重庆的夜晚以独特的山水为幕、以浓郁的市井烟火为底,在全国夜间经济版图中极具辨识度,场景优势突出。但如何让这块招牌变得更亮、叫得更响,使“夜重庆”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念念不忘,仍值得细细思量。

▲7月26日,南岸区南滨路,正在进行无人机表演。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夜,已成为重庆鲜明的文化符号,也是吸引人们前来探访的重要理由。但重庆深知,发展夜间经济不能仅靠“天生丽质”,更需“后天努力”。

如今的“夜重庆”,正在书写新的故事。

新IP让夜色常新。除了洪崖洞、单轨穿楼等经典景点之外,两江四岸的无人机表演正成为新晋“顶流”。成百上千架无人机在夜空中精准编队,变幻出朝天门、解放碑、火锅等极具重庆元素的立体图案,与江面倒影、城市灯光交相辉映,呈现出一场场现代科技与山水夜景深度融合的视觉盛宴。

科技,让传统夜景彻底“动”了起来,也生动诠释着“重庆的夜,永远不缺新鲜感”。

消费业态日益多元。从九街、紫薇路引领风潮的“酒吧+”社交空间,到桥洞、索道、防空洞等特色场景的创新利用,再到磁器口后街、十八梯修复区融合历史与潮流的沉浸式商业体……重庆的夜间消费“菜单”不断丰富,涵盖“食、游、购、娱、体、展、演”等多个方面,让不同年龄、不同兴趣的游客和市民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夜归处”。

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城市商业载体转型升级发展行动”。通过不断做靓消费载体、打造高颜值地标场景,全市200多个特色夜市街区满足更多人们日益增长的夜间需求。

品牌底蕴日渐深厚。重庆已多年蝉联“中国十大夜经济城市”榜首,这背后是政府、企业、市民共同打造的良性生态。无论是规范夜市管理的“夜间区长”制度,还是鼓励商户延长营业时间的政策包,都体现着城市治理者对于夜间经济规律的深刻理解。

▲7月26日,南岸区南滨路,游客一边品尝美食,一边欣赏两江四岸美景。记者 龙帆 摄/视觉重庆

当然,重庆的夜晚仍有提升空间,我们追求的不应只是“有夜景”,更应是“有情境”,值得以全球视野来重新定义。

正如巴黎塞纳河夜游、东京涩谷十字路口、曼谷考山路夜市各自塑造了城市独特的夜间气质,重庆的夜晚也需立足世界级城市的高度进行系统性规划——这并非简单模仿,而是以国际视角重新审视并塑造独有的夜景体系,打造具备全球辨识度的夜景IP。

全链条运营的市场主体至关重要。当前重庆夜间经济领域中,企业多为局部性、片段化运营,能够覆盖策划、建设、运营、营销全链条的企业屈指可数。夜间经济是一个完整生态系统,需要全链条运营能力的市场主体,打通从场景打造到消费体验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在项目运营方面,除北仓文创街区、816地下核工程、鹅岭二厂等项目外,文艺类也只有《重庆•1949》等少数案例,整体潜力尚未充分释放。由此可见,重庆仍需引入或培育更多具备全链条运营能力的企业,打造具有代表性的大IP场景,推动多层次、多样化项目的系统落地。

国有企业应切实发挥“主力军”作用。国有企业不能满足于当“二房东”,而应主动入局,成为夜间经济发展的引领者和操盘手。可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推动国有资本深度参与夜间经济项目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发挥其在资源整合、长期投资和公共利益平衡方面的独特优势。

当前,重庆夜间资源的开发潜力依然巨大。例如,北滨路的开发尚未形成整体联动效应,长滨路另一侧缺乏具有带动性的标志性IP项目支撑,“两江四岸”的夜景魅力远未完全释放。根据规划,重庆将依托立体山城特色,持续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与提升,未来值得期待。

▲9月11日,位于铜梁区南城街道龙腾大道西段的“潮汐夜市”,市民吹着凉爽的晚风享受惬意生活。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重庆夜间经济的魅力,不只在于风景的流光溢彩,更在于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应坚定不移走文旅融合之路,让重庆的历史在夜晚真正“活”起来。

要把城市文化有效“转译”。作为拥有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夜晚是展现这座城市厚重底蕴的绝佳时段。可通过实景演出、沉浸式戏剧、光影叙事等多种形式,让湖广会馆、通远门、磁器口等历史场域在夜色中“开口说话”,让“历史故事在它原本发生的夜间场景中‘活’过来”。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重庆深厚的文化积淀。

目前,像《重庆•1949》这样能够引爆市场的文旅IP仍较为稀缺。如何准确阐释文化、生动讲好故事,是实现突破的关键。

以数字科技赋能夜间体验。重庆可充分借鉴先进城市经验,构建“技术+场景”融合的夜游体系。如借助VR、AR等技术复原老重庆的市井场景;开发智能夜游APP,提供个性化路线推荐;运用全息投影与水体成像,在两江交汇处打造极具冲击力的光影奇观等。科技不仅是体验的催化剂,更能突破物理边界,营造出白天无法呈现的沉浸场景——让夜景真正“动”起来,让文化真正“可感知”。

政策创新也须同步“保驾护航”。建议在制定政策时,重点扶持那些有文化内涵的项目。可以专门研究出台鼓励夜间文化的政策,对那些突出巴渝特色、再现历史场景的项目,在审批手续、经营内容和资金支持上给予优先保障。同时,要配套完善相关服务,加强公共区域的文化氛围布置,让游客在深度体验中“愿意来、待得住、还想再来”。

▲夜间,重庆某商圈游人如织。唐浚哲 摄/视觉重庆

重庆的夜晚要真正走向世界,必须摒弃急功近利的思维,坚持长期主义。夜间经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品质与可持续性的竞争。

要有长远目光,超越眼前利益。夜间经济的培育非一日之功,需要城市管理者和企业家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因项目短期内难盈利就放弃,也不能因一时流量降低品质要求。重庆的夜晚应着眼于未来十年,制定分阶段、可持续的发展规划,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

更需下足“绣花功夫”。当前部分夜间项目仍显粗放,细节打磨不足。夜间经济的魅力常蕴藏于细微之处——一条小巷的灯光角度、一处观景台的视野设计、一段步道的铺装材质,皆直接影响游客体验,需以“绣花功夫”精雕夜重庆,从游客视角出发,关注每处细节,提升整体体验,使重庆的夜晚“经得起细看、耐得住回味”。

让世界看见“夜重庆”,不仅是展示其夜色之美,更是透过夜晚这一独特窗口,传递重庆的城市精神。当夜幕降临,重庆的故事才刚开启——这是山水之城的故事,是热情耿直的重庆人的故事,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故事。

今年,国务院明确提出“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重庆也将“夜间经济”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让我们用心呵护这片夜色,用情讲好夜晚故事,让“夜重庆”不仅点亮山城的夜空,更照亮重庆高质量发展的前行之路。

主编王方杰
编辑代修凤
审核杜铠兵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