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重庆瞭望|新年赠予我的

新重庆-重庆日报 重庆瞭望编辑部 2025-02-05 07:36

编者按

“世界赠予我虫鸣,也赠予我雷霆;赠我弯弯一枚月,也赠予我晚星;赠我一场病,又慢慢痊愈摇风铃;赠我一场空,又渐渐填满真感情……”

今年春晚,王菲一曲《世界赠予我的》打动了无数人。这首歌不仅展现了王菲独特的音乐魅力,更以其深刻的歌词意蕴和时代意义,触动了听众的心弦。

世界赠予我们太多,最值得言说的,就是时间和情感。春节假期,重庆瞭望编辑部的评论员们各自出发,用我们的视角,去寻访和感受这个新年赠予我们及家乡的变化。

重庆瞭望推出“新年赠予我的”特别策划,希望我们在时光里积淀思考,新年新希望,逐梦新一年。

01 新年赠予我的

王方杰

有人放烟花,有人听晚风。

《世界赠予我的》开头两句就把人给打动了,特别是像我这样很多年没有回农村老家过春节的人。可以坐在院坝上,一边放烟花,一边听晚风,这似乎是中国广袤农村的专属,又似乎是广大农民一年一度的“特权”。

烟花璀璨,晚风清甜。当此之时,非常适合归乡的游子站在老屋中间,望着院子里四角的天空,细数新年赠予我的礼物。

新年赠予我重逢,也赠予我回忆。新年里,我遇到了近30年不见的初中同桌道国,往事扑面而来,我们曾经为了偷偷改善生活,密谋捉两条鱼而舀干了一井的水,然后把鱼放在饭盅里盖上红苕蒸。那个年代,很多学校都是用大木甑子蒸饭,重重叠叠要放几百个学生的饭盅。那天,这两条鱼腥了一甑子的米饭,蒸饭师傅破口大骂,恐至今未找到“元凶”。尘封的记忆瞬间苏醒,这些少年糗事,成了温暖的谈资。

新年赠予我团聚,也赠予我传承。除夕中午,家人围坐,饭菜热气腾腾,为了让孩子们对农村春节有参与感,我“逼迫”他们给每道菜取一个温暖又贴切的名字,他们给腊猪蹄取名“脚踏实地”,给猪尾巴取名“有头有尾”……这或许就是传承。

大年初一,老朋友一家造访,我们在同一个城市工作和生活,结下深厚友谊,换一个环境相聚,依然是普通农家饭菜,竟让他们感到格外隆重与不同。有心的邻居从家里抱来了烟花,让大城市长大的朋友倍感欣喜与温暖,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新年赠予我使命,也赠予我力量。老家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春节前夕,一位在新疆包工的长辈找到我,他想给队上的公路装上太阳能路灯,他出钱,希望我能帮他联系,我欣然同意。路灯运到老家后,各家各户出力打桩,赶在除夕前夜,20盏路灯照亮了夜空,老人们随时可以在晚饭后出来聊聊天、散散步,挺好!

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挣了钱回报家乡,修路、敬老、引进致富项目,他们照亮了乡村发展的希望。重庆瞭望曾发文《乡村振兴,期待乡贤归来》,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还需要地方政府落到实处。

新年赠予我的其实还有很多,它以独特的文化魅力为我带来全新的感悟与思考,不仅是生活中的惊喜与变化,更是对社会、时代发展的洞察,也承载和积蓄着新一年的希望与力量。

新年,好运。

▲家人在准备年夜饭,用柴火灶蒸生蚝。王方杰 摄/重庆瞭望

02 乡愁是酥肉里少了的那味柑橘皮

周宝琴

在我的老家梁平区福禄镇,炸酥肉是过年非常隆重的一件事儿。从揉面到切肉再到油炸出锅,是最耗精力和时间的一道菜。每到过年,乡亲们总是炸上满满一大盆,每当有人来“走人户”,总有一道酥肉小菜汤,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年下坡。

梁平的酥肉做法和重庆主城的有很大不同,相比主城把肉切成长条,直接放花椒裹面油炸,老家的酥肉通常会把肉切碎,除了花椒,还会放上姜蒜和小葱,如果是在过年期间,还会加一些当地的柑橘皮。虽然卖相不够好,但老家的酥肉却软糯不腻,带着柑橘皮的独特香气,我一口气能炫一大碗。

从小,我父母就在浙江打工。除了相依为命的爷爷,叔叔的老婆(也就是我的幺娘)是对我最亲的人。她长得漂亮、做事能干、为人乐观大方,我们这些小孩都很喜欢她。父母没在家的那些年,我可以七八天都赖在她家,饿了就自己煮饭,馋了就去割腊肉炒,跟着她一起掰苞谷、割谷子,还经常跟着她回娘家。

幺娘带给我的美好回忆,其中有一件就和炸酥肉有关。小时候穷,很多人家一年到头,只会在春节炸酥肉。那是在春天的农闲时分,幺娘给我说,我们来炸酥肉,一想到可以打牙祭了,别提有多开心。更让我惊讶的是,在和面的时候,她竟然让我去拿了一个鸡蛋放里面。

震惊在于,一是当时的老家,鸡蛋都是拿去卖钱的,很少有人舍得平时吃,幺娘的举动过于“豪气”;二是我从未想过酥肉里面还能放鸡蛋,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在那个春天,我吃到了人生最好吃的酥肉,酥肉颜色变得更加金黄,大的更软糯、小的更香酥,至今回忆起来,用“好吃到流泪”来形容,仍不觉得过分。毕业工作后,我很喜欢炸酥肉吃,虽然找不到老家的柑橘皮,但每次我都要“豪气”地至少加4个蛋。

在我高中的时候,幺娘和叔叔也去浙江打工了,我们越来越少见面。随着大学时候爷爷的去世,我也再很难回村。幺娘家的土墙房子垮了,我家的虽是砖房,但也年久失修漏雨。后来,他们在梁平城区买了房子,他们过年的落脚点变成了梁平城里。而我由于工作原因以及结婚生子后各种琐事,很少回梁平,上次和她见面,还是10多年前了。

幺娘如今还在浙江打工,虽然没怎么见面,我们还是一直惦念着彼此。前年我给她打视频,那天她头发没来得及染黑,才50出头的她头发已白了大半,我感叹岁月催人老,也心疼她的辛苦。听爸爸说,幺娘一家在外面最喜欢吃面,因为这样不用买菜,节约钱。

我结婚幺娘没来,她依照老家的风俗,给我弹了一床八斤的大铺盖让叔叔带来,很厚也很暖和。或许是出于多年没见面的亏欠,今年春节我给她买了一双皮靴,希望她喜欢。

大年初一,我给幺娘打电话听到一个好消息,由于堂弟要结婚,幺娘家去年在观音桥买了一套房子,幺娘说,明年就会在重庆过年。我想等他们搬来重庆了,我要去她家团年,我想对她说:“幺娘,酥肉里面要多加点蛋哦。”

▲作者家过年炸的酥肉。周宝琴 摄/重庆瞭望

03 有川菜的地方,就有家乡

万德福

重庆人的血液里,大概多少带点辣椒、花椒的基因。在爱丁堡到伦敦的火车上,我读了英国作家扶霞的《川菜》。吃了几天“白人饭”,她笔下的回锅肉、咸烧白、鱼香肉丝,直让人清口水长流。

如果说中餐是中国人赠予世界的舌尖盛宴,春节自然就是一道更为隆重的文化大餐。周日,“四海同春”新春庆典如约而至。这是亚洲以外规模最大的春节庆典。家乡是什么?在这里可以找到很多答案。

是铭刻在骨子里的“血脉觉醒”。在国内司空见惯,甚至觉得有点“老土”的舞龙舞狮,突然有了直击人心的力量。数万人涌上伦敦街头,不分国别肤色,尽情欢笑呐喊,让我对“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有了更多感知。

“实践”的含义很广,既意味着传承,也代表了体验。换句话说,要与今天的人、今天的社会产生关联,找准它背后的文化内核、情感价值,或许是破题的关键一招。

也是凝聚在味觉上的家乡滋味。这晚,我在一家中餐馆吃到了水煮肉片。出乎意料,菜做得比较正宗。老板不乏得意,说他这家店是不少在英华人的“据点”。“想家了就来吃点麻辣鲜香的川菜,安逸!”

闲聊中,他又说这些年地道的中餐馆越来越多。“不用再一味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国家发展了,出来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应该让他们尝试更多原汁原味的中餐,体验更丰富的中餐文化。”

“原汁原味”的背后是什么?有双向的交流理解,也不缺自信的底气。古人讲“君子不器”,放在饮食上同样如此。单论技艺,中餐早已臻于化境,但也别忘了讲好中餐背后的人文故事。

就像扶霞所说,食物是最纯粹的乡愁。借由川菜,我们在舌尖上的家乡重逢。而中餐背后的兼收并蓄、开放包容,也应该成为更多人的“家乡”。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这个春节赠予我的新的启发。

▲2月2日,民众走上伦敦街头,观看舞龙舞狮等极具中国“年味”的表演,共庆蛇年春节。万德福 摄/重庆瞭望

04 “梦”游清华园

桃花岛主

北京的冬天,风是硬的,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生疼。儿子今年八岁,刚上二年级,头一回来北京,嚷嚷着要看书本里的故宫、长城。可逛了一圈,最让他挪不开脚的,却是清华园。

1月31日,天儿难得放晴,冰面在太阳底下闪着光,像是撒了一层碎玻璃。儿子趴在荷塘的栏杆上,盯着冰面上的裂纹,一动不动,像是要把那裂纹数清楚似的。

“喜欢这儿?”我问。

“嗯,我以后想考清华。”他声音稚嫩,却带着点儿坚定。

这话让我一愣,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说过同样的话。那时候,村里的墙上刷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标语,白底黑字,格外醒目。我每天走四里地去上学,脚底磨出了茧子,心里却揣着个名校梦。可后来呢?梦终究是梦,像风吹过的烟,散了。儿子说要考清华,我心里清楚,这梦多半也得落空。

但我没打击他。我说:“行,你好好学,将来考清华。”儿子高兴地点头,眼睛里闪着光。我知道,这光早晚会灭,可至少现在,它照亮了孩子的脸。

我们逛了二校门,看了图书馆,在水木清华前拍照。他仰着头,数着工字厅的飞檐斗拱,仿佛能数出他的人生似的。

“那你怎么才能考上清华呢?”我接着问。

他想了想,很认真地说:“多给我报几个培训班吧。”这话让我心里咯噔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掐了一把。

是啊,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上各种班。到了小学,书包里塞满了奥数、英语,周末排得满满当当,像是被一根无形的绳子牵着,从一个教室赶到另一个教室。我看着他小小的背影,想起自己小时候在田间地头疯跑的日子。那时候,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梦是自由的。

回去的路上,儿子还在念叨着要考清华,这也许是新年赠予他的憧憬。我摸摸他的头,没说话。寒风吹过,湖面的冰发出细微的响声,像是谁在轻轻叹息。

▲小朋友在清华园里边游览,边用镜头记录,还不忘拍照打卡。蒲菲 摄/重庆瞭望

05 热闹声中,重回一个烟火人间

杜铠兵

今年的春节,小城更热闹了。

除夕傍晚,吃过年夜饭,和家人到江边的公园转一转。一路上,发现人群都朝着公园广场的方向涌去,大家手里拿着各式的烟花,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前奔跑。

天色暗下来,突然一颗烟花划破天空,猛地绽放开来。紧接着,开阔的广场成为一座焰火舞台,源源不断有人进场燃放烟火,广场周围挤满了围观的人群。在噼里啪啦的烟花爆竹声中,年味一下变得具象化。

但这样的场景在过去是不多见的。记得前几年,奉节城区禁售禁燃烟花爆竹,近郊设置了指定燃放点,但大多因位置偏僻而略显冷清。奉节从一座千年古城,迅速变迁为今天这样一座城镇常住人口近40万人的现代化城市,钢筋水泥迅速崛起的同时,择一处点一场灿烂的烟火,都变得愈发不易。

今年春节,城区不少位置设置了烟花爆竹销售点,新划定了城市公园作为燃放区域并进行交通管制,还安排了消防、公安等力量维持秩序,保障燃放安全。城市治理的温度,在这一刻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有趣的是,经过这样一番调整,县城也有了接连不断的爆竹声,市面上多出了很多过去从未见过的烟花爆竹新产品,甚至上街出游的人群也明显变多了,整座小城变得“沸腾”起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抬头仰望焰火时,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氤氲的空气中,是一种城市升腾的生机与活力。

“过好春节意味着新一年有一个好的开端,家家户户幸福生活、老老少少开心快乐,就是人间美景。”在爆竹声声中辞旧迎新,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对未来的希冀和寄托。

传统与现代并不冲突,这是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我发现我们曾经担心已经淡去的年味,正随着新年的到来,悄然回归。

▲在长江边远看夔门。杜铠兵 摄/重庆瞭望

06 乡愁,从一碗面开始

冉苗俊

对于一个山西人来说,乡愁,常常从一碗面开始。

今年的春节,我因故未能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未能与家人围坐一桌,共享一碗热腾腾的面条,也未能吃到新春佳节必吃的胡萝卜羊肉饺子。不过,身在重庆的我,却总想着那一口劲道的面,乡味萦绕舌尖,乡愁亦涌上心头。

作为一个在重庆生活的山西人,我深感两地文化各具魅力,饮食之道尤为迥异。山西,这片被面食文化浸润的土地,面食种类繁多,制作精细。从刀削面的劲道、栲栳栳的独特,到猫耳朵的俏皮、剔尖的细腻,每一种面食都承载着山西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食材的敬畏。山西面食讲究的是原汁原味,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通过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调料搭配,展现出千变万化的风味。这种对面食的执着与热爱,正是山西人性格中质朴、坚韧特征的体现。

而重庆,则以火锅和小面闻名天下。重庆火锅,麻辣鲜香、热情如火,是重庆人直爽性格的写照。一锅红油翻滚,各种食材在其中跳跃,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边聊,热闹非凡。重庆小面,以香辣为主,面条筋道,汤料浓郁,是重庆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重庆饮食文化强调的是味觉的刺激与满足,追求的是烹饪的独特,体现的,同样是重庆人敢爱敢恨、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

重庆与山西,地理位置不同、饮食文化各异,但都在中国饮食文化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随着时代的变迁,两种文化也在不断地交流与融合。在山西,我们可以品尝到融合川渝风味的面食,能够直观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在重庆,也能找到具有山西特色的面食小吃,让远在他乡的山西人一解思乡之情。饮食文化的变迁与融合,丰富了人们的味蕾体验,也促进了不同地区间人文的交流与共鸣。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与乡愁文化紧密相连。每当品尝到熟悉的味道,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些与食物相关的美好时光和温馨场景。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而言,一碗面、一顿火锅,都可能成为触发乡愁的开关,让人们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中找到一丝慰藉。

新年赠予我们的,也从来不只是那些熟悉的味道,更是味道背后的文化。随着中国“春节”申遗成功,未来,春节的餐桌文化,将成为更多国际友人了解中国民俗、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也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爱上中国味道。

▲作者制作家乡面食。冉苗俊 摄/重庆瞭望

07 乡道上的汽车夜话

方圆

“哎,刚刚跑遍了所有的宾馆都没找到一间空房,家里条件有限,我就不强留你们在这里过夜啦。”幺舅骑着摩托车在不大的镇上“扫街”回来后,满是歉意地说。

大年初三,我们一家人到巫山县福田镇乡村上坟祭祖,顺途来到幺舅在镇上的租房里,为他的妈妈,也即我爱人的外婆庆生。

由于是临时起意,没有提前订房,到了晚上再去找,很难如愿。春节期间,不少游子返乡过年,叠加走亲访友,镇上的宾馆可谓是“一房难求”。

过完简单却不失温馨的生日,已将近深夜十一点,我们依依不舍地与亲人道别后赶路回城。

镇上到县城的距离,平日里就是个把小时的车程。因为是雨夜,汽车小心翼翼地在蜿蜒的乡道上缓慢盘旋。

春节假期里,大家似乎都很“忙”,锅碗瓢盆忙家务,问候祝福忙聊天,呼朋唤友忙社交,扑克麻将忙娱乐,看书写字忙“充电”……即便是围坐在一起,也是各有各的“频道”——有人打游戏,有人看综艺节目,有人看动画片,有人刷短视频,很难说到一块。

乡道的一侧,或是深沟,或是陡坡,冷风从车窗往里灌,大家都没有睡意,也不知道是谁打开了话匣子,你一言我一语地夜话起来。

在汽车上的一席夜话,没有预设主题,但无一例外都与我们的身边生活密切相关。

聊工作,“朋友年终奖都抵得上我一年的工资了,不过他周末经常要加班,几乎没有双休”“很多人羡慕你当教师,工作稳定又轻松,还有寒暑假”“工作压力蛮大,年后准备换一份工作”。

谈家庭,“家和万事兴,一大家子和和美美最重要”“不知道是啥原因,表妹去年离婚了,好多年没回巫山过年了”“大娘女儿在外面开餐饮店,赚了不少钱,过年前买了辆好车”。

说感情,“以前乡村的人情味要浓很多,亲戚间送礼就是一把糖、一块布,物质虽然匮乏但其乐融融”“现在大家的收入增加了不少,相互送的礼品档次也不低,但总是找不到过去那份纯粹的情谊”“你今年就28岁,年龄也不小了,也得抓紧找女朋友哟”。

讲健康,“最近身边不少人都感冒,尽量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到药房开药,都没这么问病情,就像搞批发似的,开了一大袋的药”“怪不得家里剩有一大堆类似的清热解毒胶囊、感冒冲剂、止咳糖浆”。

…………

春节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新年赠予我们团聚的机会,期待更多类似汽车夜话这样的真诚交流。

▲1月31日,巫山县福田镇,准备驱车赶回县城。方圆 摄/重庆瞭望

08 城市,生长在下个路口

伏一晨

新年赠予我的,不仅是岁月的更迭,还有对生活的深层感悟与期待。今年春节假期,我选择重访故地,感受重庆的脉动与变迁。

我与重庆的故事,开始在渝中,我曾在这里念小学。彼时,我常坐在票价1.5元的公交上,吹着风扇在山城穿梭,看路边商贩挑担叫卖油茶,而傍山的吊脚楼依然矗立。

跟着记忆重走童年旧路,现实的惊喜却一次次地刷新在下个路口。

儿时拥挤聒噪的中山四路,双车道变成了四车道,城市的生长空间腾挪而出,社区商业外摆、行人经此流连;《疯狂的石头》取景地罗汉寺古刹宁静,旁边赫然转型出了二次元主题商业,当红的谷子经济吸引年轻人纷至沓来;大坪不再是人们匆匆而过的通勤枢纽,点都德、达美乐等餐饮品牌首店先后选择这里落户,即便在春节,依然大排长龙……

儿时,这些街道或拥挤无序,或缺乏主题,现在却成为了城市更新与首发经济的关键依托,着上新时代的重庆色彩。这样的改变,正如城市的新陈代谢,它自然生发,予人惊喜。

城市,从不是钢筋水泥的堆砌,它是无数人生活的舞台,是无数故事的载体。我沿着热门CityWalk路线陕西路,一路往高耸的来福士商场漫步,仅一街之隔,这一侧的许多老旧商业却稍显冷清,亟待唤醒。在数年前,这里也该是人们采买年货、播种期待的热闹场所,而未来,这里或许也将跟随新一波城市更新的步伐,焕新肌理,书写新的城市故事。

时间赠予城市改变的契机,新年也赠予我观察重庆的窗口。重庆还有多少我未曾目睹的改变?这样的好奇驱使我迈开脚步。越走,心却越安定,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联结——这座城市,这里的人,与那些悄然生长的变化,一直紧密相关。生活不是日复一日的重复,我们与城市,始终一道向前。

▲渝中区小什字轻轨站,罗汉寺旁是新近开业的二次元主题商业街区。伏一晨 摄/重庆瞭望

09 让三峡回望更有依托

王祥

今年春节,弥补遗憾成了父亲的生活主题。

大年初三,一家人开车数百公里,陪父亲去了一趟他心心念念很多年的三峡大坝。在大坝景区,当他近距离观看到“五级船闸”时,我从他的眼神里读出了一丝满足,那一刻我明白,这位老库区人的三峡记忆从此又少了一个遗憾。

初四回到县城,遗憾又再少一分——父亲见到了早年因三峡移民而搬迁至江西的堂弟,两个多年不见的老伙计坐在一起,聊过去,聊身体,聊三峡工程给各自家庭带来的变化。尽管医生早就不准他喝酒,但午饭时,他仍举杯与堂弟喝了一两白酒,我们也都没有阻拦。

今年是三峡工程开工建设的第31年。从滚滚长江到高峡平湖,许多像我父亲一样,大半辈子生活在长江边的库区人,他们的故土记忆和奋斗故事,都已一一沉入江底,并在江水的日久冲刷中,化作了可能会一直伴随他们后半生的独特“三峡记忆”。

而随着这辈人年老思乡情结的加重,家庭与社会似乎都有义务,让这份“三峡记忆”变得更有依托。

对子女而言,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多回故土,走一走当年的小路,看一看彼时的故人,即便是吹一吹山间熟悉的风,或许也足可慰藉一颗老人的思乡心。

对政府而言,如何让三峡文化从高大上的博物馆走出来,如何在三峡文化的作品创作中,精准找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平衡,是一道需要破题的“三峡考题”和“文化考题”。如今,AI技术兴起,如何利用技术手段重现当年的风土人情,让记忆在睹物思人中变得更加具体,也是一项极具投入产出比的文化工程,相关文化部门可以思考论证。

今年春晚,王菲唱道:“有人要回望,有人要憧憬,借一朵白云,拍一张合影。”我想,新年赠予了父亲弥补遗憾的机会,也赠予了我们思考——当一个个库区人民的记忆汇聚到一起,成了抹不去的集体记忆和时代印记时,他们的回望,就不再是无关痛痒的个人情绪,而是需要在身临其境的共情认同下,做好科学传承,让回望更具体,更有依托。

▲故乡已是“高峡出平湖”。王祥 摄/重庆瞭望

10 美好的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思随流水

今年过年,回到了阔别六年的武汉,武汉却已不复当年的模样。

堂妹带我穿行在武汉的大街小巷、公园商圈,迫不及待地为我分享新近涌现有口皆碑的美食店铺,带我感受着这座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熟悉在于地名仍是那些地名,陌生在于大江大湖大武汉在不断“城长”。

聚焦身边的个案,叔叔家的房子被纳入征收范围已喷上了标号,姑姑家已经住进了拆迁后原地还建的新房里,周边各种建筑也已焕然一新。

放眼整个城市,曾经因为建地铁、修高架而光是灰的一条条“光灰大道”,变成今天四通八达的快速路网和轨道路网;矮小破旧的房屋,变成了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沿途会看到各种新兴知名企业的招牌……记忆中的画面不断刷新。

▲2025央视蛇年春晚武汉分会场舞台。/重庆瞭望截图

此前,因为大拆大建,这个城市的管理者曾被百姓称为“满城挖”,而到处都是建设工地的武汉也给以“超级大县城”的即视感。这也给不少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如今回望,当年管理者规划产业、交通等“吹过的牛”,基本都已实现。众多亲朋好友,也纷纷用脚投票,选择在武汉安家置业。

感叹时光的变化,也乐见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成全”。城市与人,“城长”与成长,都是一样的,做好规划后,就要锚定目标奋勇向前,而时间终会给我们想要的答案。

这个新年赠予我的,正是关于成长的启示:找准前行的方向,坚定做正确的事情,不惧风雨,美好的一切都会纷至沓来。

主编王方杰
编辑唐文培
审核刘海涛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