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国风.战疫 | 向光而行的“麻醉天团”
    来源:重庆日报全媒体
    时间:2020-03-15 16:19:31 | 编辑:罗建军

    国风.战疫 | 向光而行的“麻醉天团”

    陈英

      2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听说爸爸要出门打病毒,儿子扑倒在郝涌刚怀里,抱着爸爸的腿久久不放:“爸爸,你一定会‘打死’病毒的。”

      吴彬抬起右手、握紧拳头:“既为外科的内科医师,麻醉人‘疫’不容辞,不辱使命。”

      妻子拨开人潮,找到黎平,十指相扣:“准备好了吗?等你平安凯旋!”

      泪水,拥抱,嘱托……告别亲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麻醉科医生们组成“麻醉天团”,随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踏上驰援武汉市第一医院的征程,一路向光而行。

      一

      深夜,疫情中的武汉,寂静异常,而武汉市第一医院却灯火通明。

      重症室又推进一位患者,咳嗽不止,50来岁的男子面色苍白,伴随着剧烈的挣扎,一旁的仪器发出刺耳的“滴”声——患者心跳呈直线。

      闻声,作为“麻醉天团”的一员,郝涌刚扔下正在写病历的笔,一个箭步,极速冲上,两手重叠,双臂伸直,在男子胸部用力下按……仪器上的直线变成一道优美的波浪线。

      与时间赛跑的战“疫”中,郝涌刚来不及想“二次防护”。他说:“逢国难民危时,医者、党员,无论哪一个身份,都决定了我必须坚定地冲在一线。”

      初到武汉时,他经历过,死神掳着生命,从眼前嚣张而过的痛彻,他很感触: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应更加全力以赴。

      所以,对于才收进来的“29床”,郝涌刚格外用心。29床的男子,公交车司机,院外发烧、咳嗽、普通型患者。但对比男子说胡话、头昏甚至晕倒的症状,又让郝涌刚不得不往深里想——似有其他重疾。

      专家组组织多学科讨论后,郝涌刚的猜测得到支持。经过多方检查后,男子确诊为结核性脑膜炎。专家组感慨:“若确诊晚了,恐有性命之忧。”

      “公交车司机是家里顶梁柱。” 郝涌刚和战友们想尽办法,不让男子倒下:为给与足够营养支持,“雾里”穿深静脉;为防止形成血栓,定时帮助患者翻身;适时监控仪器参数,以维持男子生命体征……甚至,医院缺药时,有同事自掏腰包在全网搜购;患者家属着急时,大家用电话、微信交替沟通、安慰。

      一周后,患者平安转院。

      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郝涌刚格外用力:患者进食困难,他专注地进行深静脉置管;重症患者需要采集脑脊液,他立即行动,一展麻醉基本功。这些在平时只需要几分钟的常规动作,由于种种困难,往往需要数倍于平时的时间才能顺利完成。

      有人说,当一个人修炼到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他便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郝涌刚说,医生们不计生死!其实不是不计,是根本没有想过。

      二

      一个“白色”身影,屏息凝神。室外,门上的“手术中”三个红字,让走廊里的气氛更添凝重。

      无影灯照射下,吴彬面色凝重,眼神时刻未离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各台仪器,手还在病人身上反复比划着,研究着最佳穿刺路径和手术台上的配合细节。

      这是武汉市第一医院正在进行的第一台ECMO救治手术。患者71岁,由于患者年龄大,肺部病变重,出现呼吸衰竭。采用ECMO救治,是老人的最后生机。

      ECMO,俗称人工心肺,代表重症医学生命支持的最高水平,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被誉称为重症患者的“最后救命稻草”。

      初到武汉的吴彬,临危受命。虽是80后,但他从事麻醉医生工作已有10多年,擅长ECMO救治手术。

      消毒、铺巾,吴彬定好位置,在超声引导下穿刺血管,一针见血,暗红色的血溢了出来,一切都非常顺利。一旁的医生赶紧置入导丝、扩张器,但血并没有如期待般涌出来。

      “奇怪,怎么一点血没有,怎么可能?”吴彬医生惊叹道,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汗水和雾气已经完全封闭了他们的视野,大家都不说话,现场的气氛有些紧张。如果再次穿刺,条件受限:现场的工具,除多了几把钳子,什么也没有;导丝也没有刻度,无法准确判断置入深度;如果凭感觉操作,可三层手套下,即使导丝在手,判断也变得粗略。人命在手,不容半点马虎。想到这,吴彬深呼吸一下。

      改变策略!先按平时置深静脉导管的常规程序完成,确定从深静脉导管中抽出血来,再将导丝通过深静脉导管,最后置入ECMO导管。

      顿时,一股暗红色热流涌进了管道,身后的助手喊道“漂亮”,房间里立刻响起一阵掌声。

      但很快患者病情出现恶化,心脏在做最后的奔跑,随时可能骤停。留给吴彬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改善病人的缺氧。

      吴彬娴熟地完成了颈内静脉置管,彩超准确判断置入深度,然后排气、连接、转机、调试流量。红色的血流在管道和机器中滚动着,患者的氧饱和度一下升到了100%。

      7个小时过去,手术顺利完成。但吴彬的任务未结束,他还要监测患者整个呼吸、循环的稳定性,ECMO、呼吸机的参数是否调整好。

      “手术有大小,插管无大小,无论哪种手术,麻醉医生都要严格进行。”脱下防护服,吴彬略显疲惫地坐在手术台旁,全身都湿透了,汗水和鼻涕聚集在了口罩里。

      听说,这几天的武汉,阳光明媚,春意渐浓,然而吴彬和队友们却顾不上欣赏冬雪与春日,他们还要用责任和使命,继续上演一场场疾风抢救。

      三

      “麻醉科医生,上!” 病区组长喊道。

      一位急需静脉穿刺置管的男性患者推进病房,“麻醉天团”的黎平快步赶上,进行穿刺、插管。

      无法升高的病床让黎平的腰弯到极低,第三腰椎肥大的横突与周围软组织摩擦,黎平疼得厉害,汗珠直冒,混杂着雾气,护目镜已有些模糊。三层手套笼住的手指,触摸感降到最低点,动脉搏动感知变得有些困难。为了穿刺成功,他眼球不停360度翻转,终于,在护目镜的边角处找到一小块稍微清楚的地方,但,他依然只能弯腰、侧头、斜视着。

      浅昏迷的患者,不太配合,头扭来扭去。他直直腰,继续刚才的姿势。

      半个多小时后,操作成功。从此,病区开始流行,“麻醉科的帅哥,上!”

      很多人质疑,武汉战“疫”,麻醉医生来干啥?黎平用实际行动证明,麻醉医生长于的插管、心肺复苏、危重患者生命体征监测和调控,特别是一直致力于的人文关怀都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迫切需要的。

      所以,只要黎平出现在病房里,患者们就会倍感亲切,充满信心。

      13床70多岁的老大爷有些心烦。近两周没有发热咳嗽等症状的他,迫切希望早日出院,但由于核酸检测仍呈阳性,医院拒绝了大爷的请求。

      见黎平进入办公室,大爷拉着他不让离开,开始不停地说着自己的故事和期待。

      站在老人床边,这位貌似东北人的山城汉子,一边静静地听,一边用极尽柔软温和的话语,宽慰着大爷,日复一日。临出院前,老人专门走到黎平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

      生命中,总有一种向上的力量,让人无法抗拒,这种力量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大爱。

      “大爱”让黎平收获很多暖心事儿,一位没戴口罩的患者与他相遇时,急忙捂住口鼻,迅速跑过;无心治疗的患者成了他的贴心好友;出院患者一句“武汉人民不会忘记你们”的深情感谢……

      有人说,如果武汉战“疫”中,医院是一艘航空母舰,外科大夫是战斗机群,而这群麻醉医者,则是在枪林弹雨中向着光明奔跑,用身躯挡住危险,拼命守护患者周全的铁骨先锋。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