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国风.战疫 | 花开春正来

重庆日报全媒体 2020-02-20 13:38

国风.战疫 | 花开春正来

喻芳

  昨日雨水,草木萌动,春意渐浓。

  因工作的关系,我得以接触重庆市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很多医护工作者。同为母亲,我总是把目光投向年轻的妈妈们。她们的故事很多,虽然有家庭和孩子的牵绊,但仍义无反顾地加入“逆行”大军,把最美的身影留给世人。

  她们相信,有妈妈的存在,冬天会走得更快,春天也会来得更快!

  一

  “兰花姑娘,你姓什么?”

  “我就姓兰呀。我的名字就叫兰花。”

  来到孝感后,病房里很多患者问她。

  她喜欢在“兰花”后面再加“姑娘”二字。一声声“兰花姑娘”,成了病房里最好听的声音,叫的人亲切,听的人温暖。

  兰花在离家23天后,迎来了女儿的8岁生日。而当天,兰花已是被换岗下来隔离轮休的第四天。

  中午时,女儿晗晗的生日会开始了。“妈妈,我把手机靠在杯子旁,你就能一直看着我啦。”嗯,这样,全家人就算都到齐了。

  女儿今天很“贪心”,许了两个心愿。一是希望疫情早点结束;二是希望兰花早点回来,平安回来。

  兰花强忍泪意,看着窗外,“家人离我挺远的,但心离我很近。”

  “妈妈,我今天八岁了,长大了哦。你不在的时候,我学做了一些家务,连玩具我都自己洗了哟。”

  兰花很是欣慰,妈妈不在的时候,女儿开始学会为自己撑伞。

  兰花是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心血管呼吸内科护士,从事护理工作12年,今年36岁。大年初二,随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医疗队出发。

  来到孝感市中心医院感染楼,她们负责三楼的隔离1、2、3区重症病房,也是孝感市新冠肺炎患者救治的主战场。每天这里所有的病床,都安排得满满的。

  8个白班,4个夜班,每个班6小时,连续工作14天。如在平时,这样的工作量刚刚好。

  但在这里,6小时不吃不喝,6小时穿戴尿不湿,6小时厚厚的口罩紧憋,胸闷、眩晕、眼花……所有的不适,她都经历过。脱下隔离衣摘掉护目镜和口罩的时候,脸上深深的勒痕,让她一度怀疑自己会破相。取口罩的时候,耳朵那种撕裂的痛,不能回想。每次下班,她的腰都痛得坐不下来,要在墙上靠好长时间,才能缓缓地弯下来……

  这些苦,兰花从不言。她总习惯拣开心的给家人讲,5病床的孝感阿姨给她写了封感谢信,医院附近的水果店老板给医疗队送来了150斤新鲜草莓……

  家人甚至觉得她有些“没心没肺”。一会认王阿姨为干妈,一会又认小朋友作干女。打电话,一半的时间都是在唠叨这些。

  王阿姨当时血糖很高,焦虑、失眠,对生活失去信心,遗书都写好了。兰花在她身上可没少下功夫。晚上在床边陪她、安慰她,打饭、喂饭、端屎端尿……极尽所能。

  “兰花,我的好闺女,如果这次我能活着出去,以后你就是我的女儿,孝感就是你的家。”王阿姨流着泪对兰花说。

  这样的故事很多,这样的暖意也时常在她们和患者之间流淌。

  8床的叔叔要做雾化。兰花刚把药放入雾化器,他就说,“你出去吧,我自己做。”“你会做吗?”兰花很诧异。“我会的,我知道怎么开。”

  “做雾化会产生气溶胶,他怕传染我,等我走了他再自己做。”给家人说到这段,兰花哽咽了,视频那端的女儿泪水也在眼里打转。

  “妈妈,你怕吗?”

  她何尝不害怕,但只要穿上防护报,那份责任心和职业精神就会鼓舞她,她似乎忘记了惧怕、危险、甚至死亡。

  一抬头,兰花看到窗外的雪花正飘扬,孝感的冬天虽然来得有点迟,但她相信,那片雪的下面,一定藏着一个明媚的春天,走过风雨之后,终会迎来灿烂的阳光。

  二

  “我最帅,不接受反驳!”李雪剃了光头,在朋友圈发了一段俏皮话调侃。

  以前,她常自称小姐姐。今儿,儿子开玩笑叫她叔叔,老公称她小哥哥。

  不敢和妈妈视频,她身体不好,看到小公主变光头了,肯定会哭。别过脸去,想到母亲,眼泪在眼眶打转,李雪硬是没让它掉下来。

  病房里不能掉眼泪,护目镜要起雾。刚上班几天,李雪就学会了克制。

  80岁的外公打电话问,她是医院派去的,还是自己想去的?答:“自己申请的。”“那还差不多。”外公笑了。

  “外公年轻的时候是村干部,他想看看我有没有思想觉悟,哈哈。”李雪转哭为笑。

  到武汉,还没安排,她就要求到新冠肺炎疫情最前沿的病房去。她认为照顾病人就是她的工作,支援武汉跟平时工作一样,没有区别。

  终于在第二天,她如愿以偿,带着新发型,从容奔赴武汉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东院区3号楼15、16楼。

  一天的时间,很长也很短。

  “口罩被呼出的气体浸湿,呼吸困难。戴着集满雾珠的眼罩进行三查八对,认真评估病人的穿刺血管,用戴着三层手套的手小心翼翼地穿刺,确保穿刺成功率。”李雪说,这一仗,打得极其艰苦。

  在病房,在走廊,她们都是跑着的姿态。额头满是汗珠,雾气模糊了护目镜。但一见到患者,她们总是轻声细语,笑脸相迎。

  工作期间,毫不松懈,百分百投入。下班后,浑身都痛,像散了架。三岁儿子的话,更让人心痛,“妈妈你再不回来,我怕我会忘记你哦。”“妈妈,怪兽很厉害,你打赢了再回来。”

  为什么想申请到武汉支援?当有记者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李雪很洒脱地说:“没有为什么,你看,这身白大褂就是答案。”她说,也想给儿子做个榜样。

  两天后,她又主动申请进病房,到最危险的地方去。她说,照顾病人就是她的工作,支援武汉跟平时工作一样,没有区别。

  李雪的回答很简单,轻描淡写,但对职业充满敬畏,正是这一份敬畏之心,让她不忘初心,从容奔赴。

  她相信,再凛冽的寒冬,也阻挡不了春天的到来。

  李雪,重庆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九龙坡区人民医院西院区呼吸消化科护士。

  三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与地的距离,而是近在咫尺却无法相依。这句话,张莲琴很有感触。

  2月8日,元宵节,医院隔离区外。为了和妈妈见一面,小美嘉6:30就起床了,终于等到8:50,妈妈出来了。

  10米,女儿在这头,妈妈在那头。中间是装着汤圆的保温桶。

  “妈妈,快来拿汤圆。”女儿向妈妈奔去,爸爸一把拉住了她。三岁的她不明白,为什么妈妈站在那里不动。

  待丈夫和女儿退后,张莲琴才走上前提起保温桶。

  “妈妈,你昨天打了几个怪兽?”

  “宝贝,妈妈打了三个。”

  “妈妈,你说打满一百个就可以回家了。你要快快打哦,早点回来。”

  女儿不识数,常这样问。张莲琴没法给她讲道理,只能这样“忽悠”。

  远远的,她和女儿互比了一个爱心。

  随后,张莲琴提起保温桶匆匆往隔离病区走去,不忍再看丈夫和女儿,回到三楼办公室,躲在窗帘后面悄悄张望,女儿还蹲在那里哭喊。

  20多天没回家,张莲琴和女儿约法三章,不让女儿主动给她打电话,除非她先打。女儿委屈,妈妈怎么变得这样“狠心”了。

  33岁的张莲琴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助理,因为有感染科工作的经历,理所当然申请去感染科。

  进入隔离区的第三天,她33岁生日,要不是妈妈发来微信提醒,她压根没想起来。

  在隔离区工作,她们是全能的,是护士、是送餐员、是心理治疗师、是清洁工。

  全身装备下,一个病人的护理时间,相当于以前护理十个病人的时间。每天几十袋垃圾,要一间间去收,为方便搬运、不侧漏,还要三层鹅颈式(一种医疗废物的封口方法)打包,然后一袋一袋送到垃圾运送点。

  戴着口罩说话,连自己都听不大清楚,基本要喊。如是遇到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张莲琴更是特别关心,作为糖尿病宣传员,她要给他们作详细的讲解。刚开始,一个班下来,会累瘫在地上。如今,熟练了,戴着两层手套,她也能快速摸到静脉抽血,穿上厚厚的防护服,也不影响倒水送饭。

  给世界以爱的人,世界总是回报她勇气与光。

  如今,病房里的大多数患者都加了她的微信,她成了病人眼中点燃希望的那盏灯。一对夫妇出院了,还成了她的好朋友,每天问候不断,话里话外,俨然把她当自家的小妹妹。

  干,诠释担当;爱,诠释成长。

  2月6日,张莲琴郑重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她相信,经历过火线的磨砺,她将会变得更加强大,更加从容和美好。

编辑罗建军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