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师徒三代联手破解电力技术难题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9-07-09 15:53:28 | 记者:白麟 | 编辑:陈韫宇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白麟)7月9日,国网重庆綦南供电公司公司劳模工作室内,传出一阵热烈讨论的声音。一些年轻人跑到工作室门口一看,他们心中的三位技术“大牛”——已退休的特级专家席世友、綦江变电运维站站长池永、元方集团董事长康鸿飞3人,正在讨论无重燃真空断路器的问题。

      几位年轻人立即围了上去。3位专家齐聚的情形可不多,大伙赶忙抓紧时间请教技术问题。

      席世友一边回答问题,一边将池永、康鸿飞答疑解惑时的沉稳与自信看在眼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池永是他的徒弟,康鸿飞又是池永的徒弟。多年来,他们3人依托劳模工作室合作研发创新,取得许多优秀的成果,同时,池永、康鸿飞也相继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专家。

      在师徒三代间传承的,除了知识和技术,还有那份对职业的专注和不懈奋斗的匠心。

    微信截图_20190709160823.png

      ▲席世友(中)、 池永(左)、 康鸿飞(右)师徒三人正在交流电力技术问题。

      肩挑背扛器具  打下技术基础

      “我跟电力似乎有着天生的缘分。”1954年出生在綦江莆河乡的席世友说,儿时,只能看到两种与电有关的东西——忽明忽暗的灯泡,需要“错时”使用的打米机。那时,他还看过一本叫《科学家幻想21世纪》的书,其中谈到电对于人们未来生活的作用,这使他对电无比好奇和向往。

      席世友家附近有一座山洞电厂,他和电力工人们都混熟了,请他们教自己认识发电机、变压器等。到了高中,席世友已经可以组装外壳由三合板做成的收音机,甚至学会了维修变压器。

      因为成绩优秀,席世友进入西南交大高压电技术及设备专业就读。

      1980年毕业后,席世友本可以进入省级电力科研院工作。但他毅然放弃了这个人人羡慕的机会,回到家乡綦南供电所工作。“那时想法很简单,就是回去让乡亲用电普及起来。”

      这一扎根,就是30多年。

      说到研发与创新,席世友坦言,在过去那个物资匮乏、技术水平不高的年代,想要做什么高层级的创新是不可能的。“那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搞好最基本的电力保障,同时为未来开展研发创新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实际上,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綦南供电所许多电力工具和基本的检测、研究设备都十分缺乏。席世友和同事背着背篓、挑着扁担,乘坐4分钱一站的公交车,穿梭于解放碑、杨家坪、袁家岗附近的交电公司和仪器设备店。有时,为了寻找到一件合适的器具,他们甚至要来往綦江和主城超过十次,终于将四五百件工器具配齐了。

      綦南供电所也逐渐扩建为拥有高试、继保、油务、蓄电池、变电检修等多工种、多专业的完整企业。

      汗水模糊字迹  知识铭刻脑海

      1986年,綦南供电所辖区内一个110千伏变电站的电容器组发生爆炸,户内电容器室的墙体全部倒塌。席世友赶到现场,眼前的一片狼藉使他深受触动,旋即开始探究原因,但由于研究设备的缺乏和技术认知方面的不足,数年来不得要领。

      1993年,该辖区内再次发生类似爆炸事故。席世友彻底坐不住了,他在单位倡导身着警示服装上岗,同时研发了安全距离报警器等,在预防事故发生后的人员安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但电容器组爆炸原因之谜未解,席世友深深感到个人时间和能力的有限。“我们的技术人才队伍还需要继续壮大。”

      可没有现成的高技术人才咋办?那就自己培养!

      1996年,池永从部队转业进綦南供电所,虽然知识储备和实战经验都非常稚嫩,但池永学习进步的态度十分积极,当即拜席世友为师。

      最开始时,席世友带着池永检修变电站的调相机,其中一项就是检查各种阀门。150个阀门,每个的作用及故障处理方式都不一样。看着面前的阀门图纸,池永一头雾水。

      席世友带着池永,一遍遍地走所有阀门的位置,并逐一讲解。由于很多阀门都位于地下室,设备运行温度超过40℃,检修一次要4个小时,两人全身上下都湿透了。

      在记者面前,池永拿出了一个当年的笔记本,只见上面很多字迹已被汗水模糊。但池永说,席世友传授的知识都铭刻在他脑海里。

      徒弟担起大梁  技术推陈出新

      1999年,席世友和池永所在辖区,再次出现了一起电容器组爆炸事故。这时,技术水平已十分过硬的池永,和席世友一起到现场蹲点研究。“当时,老师跟我已下定决心,不把事故源头搞清楚,绝不罢休。”

      历经多天排查各种设备的缺陷故障后,他们根据最新的情况分析数据和过往经验,终于将事故源头锁定在真空断路器隐患这个“罪魁祸首”上。

      “不能让同样的事故再发生了!”当年,席世友、池永依托劳模工作室,带头组建了真空断路器隐患研究技术团队,深入分析电容器回路“合闸炸裂”原因,并在此基础上研发无重燃真空断路器。

      “难度很大。”谈到当时的情况,席世友说,他们除了要开展技术攻关,还需要改变行业标准,但他们当时已下定决心,无论多少年,也要把这个难题拿下。

      研发持续数年。同时,团队也一直在招收新的技术人才加入。

      “我选人,最看重的就是要有吃苦耐劳的品质,有钻研技术的兴趣,还要有创新拼搏的精神,就像池永这样的。”席世友说,团队都是白天上班,晚上加班,一起翻查各种资料,时常忙到半夜甚至通宵。

      2006年,入职綦南供电公司刚3年的大学毕业生康鸿飞主动申请加入团队。康鸿飞此前在池永的指导下,才刚刚完成110千伏桥河变电站全面保护改造。他身上那股冲劲,让池永非常欣赏。

      参与到课题组后,康鸿飞不断向老师和同事请教,席世友、池永等人不厌其烦,有问必答。康鸿飞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升,2007年在国网重庆市公司继电保护专业竞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真空断路器隐患研究技术团队的中坚力量。

      席世友、池永、康鸿飞三师徒联手,对无重燃真空断路器共设立了6个科技项目、开展了140余次科研试验、撰写了几万字试验报告……2008年,他们终于完成无重燃真空断路器的研制,解决了分闸带来的过电压致使电容器爆炸问题。

      2009年4月,两台试品挂网运行在110千伏麒麟坝站、先锋站电容器回路,标志着这项创新技术彻底根治了困扰行业多年的电容器炸裂疑难问题。该项目荣获重庆市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国网公司科技进步三等奖。

      如今,康鸿飞成长为劳模工作室的技术带头人。在两位师傅的指导下,康鸿飞主导开展了相控投切装置的研究,获得一系列奖项,目前还正在推动无重燃真空断路器走向智能化。

      电力技术设备不断推陈出新,新技术带头人不断涌现,这背后不变的,就是一代代人奋斗和拼搏的精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