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93岁高龄仍坚持坐诊 郑惠连想把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人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9-05-07 15:16:29 | 记者:李珩 | 编辑:陈韫宇

      人物名片

      郑惠连,女,1926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教授,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原儿保科主任。曾荣获全国儿童保健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儿保工作者。卫生部全国高等学校规划教材首部《儿童保健学》主编、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创始人之一。

      有人说儿童保健是婆婆妈妈的科学,郑惠连也承认这一点:“儿童保健涉及喂养、营养摄入、性格培养等方方面面,内容很广泛。可如果一个孩子的基础打好了,那是让孩子一辈子受益的事,我觉得很值得!”

      正是抱着这样的观念,郑惠连与儿童保健打了半辈子的交道,直到今天,她仍坚持每周坐门诊,只为了把儿保经验传授给更多的人。5月6日,在重医附属儿童医院,93岁的郑惠连向重庆日报记者讲述她与儿科医学的缘分。

    微信截图_20190507152339.png

    ▲郑惠连。图片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提供

      弃艺从医 立志为患儿解除病痛

      “你好,我是郑惠连。”这是郑惠连的开场白,头发别在耳后,化着淡妆,看上去一点也不像90多岁高龄的老人。

      老人说话有点慢,语调软软的,带一点上海吴侬口音。

      “我其实是上海人,一晃眼,来重庆就这么多年了。”对于过往,郑惠连记得很清楚,1944年,她考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从此与医结缘。

      郑惠连家境优越,性格外向的她曾经梦想着当一名艺术家,却遭到父母的反对。“那就学医吧。”虽然从小不愁吃穿,但郑惠连也目睹过看不起病、活活病死的人,于是,她立下了从医的愿望。

      考进医学院后,郑惠连如同海绵一样吸收着浩瀚的医学知识,每天泡图书馆,整理笔记,光课本就翻来覆去背了好几遍。

      1950年毕业时,郑惠连被分配到上海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工作,成为一名儿科医生。

      从上海来到重庆 参与儿科医院建设

      1956年6月1日,位于两路口的重庆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前身)附属儿科医院开诊了,人们奔走相告,好不热闹。这也是重庆首个儿童医院。

      在忙碌的门诊大厅里,一个纤细的身影正紧张地盯着开诊首日的情形,她正是郑惠连。

      在上海工作的郑惠连为何会来到重庆?

      时间回溯到1955年底,刚升任主治医师的郑惠连被叫到医院领导办公室,“祖国号召广大青年支援西南,你愿意去重庆支援建设儿科医院吗?”领导严肃而认真地问。“服从组织安排。”29岁的郑惠连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那边条件那么苦,你会受不了的”“一个女孩子跑那么远,干什么”……回到家里,郑惠连的这一选择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家人的反对。

      郑惠连也很犟,1956年春节刚过完,她便与另一名同事前往重庆,投身支援西部建设热潮之中。

      在坐了7天的轮船之后,郑惠连终于来到重庆,然而第一眼看到的重庆却给了她当头一棒:两路口以外的区域全是农村,位于袁家岗的重庆医学院更是偏僻,“以前只是听说重庆和上海很不一样,却没想过会差这么多。”

      但郑惠连还是留了下来,被委以重庆医学院儿科医院院办主任一职,而她面临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要将原来的政府办公大楼改建成一所儿科医院。无论从房屋改建,还是医疗设备、服装采购,对29岁的她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当时条件特别艰苦,从两路口要到观音岩去办事,要爬200多步台阶。”郑惠连说,在上海走惯了平路的她很快脚就打起了泡,加上语言不通,夏天又特别热,让她吃尽了苦头。觉得委屈的时候,只能自己躲在宿舍抹眼泪,哭过以后又积极投身到医院的筹备工作当中。

      4个月后,重庆医学院附属儿科医院顺利开诊,门诊位于如今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门诊大楼附近,住院部有30张床位。

    微信截图_20190507152327.png

    ▲郑惠连。图片由重医附属儿童医院提供

      干了40年儿童保健 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建院后,郑惠连便没有再离开重医附属儿科医院,先后主管过医院新生儿科和血液科,1978年,医院成立儿童保健教研室和儿保门诊,郑惠连也开始“转向”。

      “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也被划分得越来越细。”郑惠连说,其实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已经有了儿童保健的概念,相比其他科室来说,儿童保健是基础,是观察儿童生长发育的。

      郑惠连坦言,起初当医生时,给孩子看好病后,自己还是很自豪,可在临床久了以后,发现患儿怎么看也看不完,因为关键还是在于预防,这也是儿童保健的意义所在。正因如此,郑惠连不断学习,阅读了大量医学书籍和文献,并从临床中积累经验。

      “比如,我在门诊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孩子,长到七八个月的时候,就长得不好了,这就与家长的喂养有很大的关系。”郑惠连说,儿童保健涉及儿童生长发育的各个方面,比如营养均衡、性格管理等等。

      郑惠连牵头组织编辑教材,出版了卫生部全国高等教材《儿童保健学》的第一版,并得到了卫生部高教教材的二等奖,为中国的儿童保健事业奠定了基础。为方便医生快速诊治,提高效率,她还开创了儿保电脑诊断系统。

      为了让更多患儿能够得到规范化的儿童保健服务,郑惠连还手把手传授经验,将多年来积累的临床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医生,其学生包括原重医附属儿童医院院长李廷玉教授、现重医附属儿童医院儿保科主任程茜等。

      除了传授专业知识,郑惠连还教学生们行医之道——作为一名医生,品格上一定要有爱心,对患儿要讲诚信、有耐心、负责任,真正做到保护儿童健康成长。

      “你对孩子的好,人家是会记住你一辈子的。”郑惠连说,在她接诊的孩子中,有的已为人母,现在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找她做儿保,这让她感到欣慰。

      虽然已经93岁高龄,但郑惠连仍坚持每周看门诊,给新手爸妈传授“育儿经”。除了坐诊,每个月她还会坚持做一场关于儿童保健方面的讲座,讲座上用到的幻灯片,也是她自己在电脑前制作的。

      “年轻人做幻灯片都觉得头疼,你做幻灯片不累吗?”记者问道。

      “不累,让自己头脑动起来,可以预防老年痴呆;而且,把我自己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家长和儿保工作者,也是一件高兴并且有意义的事情。”郑惠连说,只要自己身体允许,就会坚持看诊、做讲座,为儿童健康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日报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17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