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为巴渝留住文化的根脉与乡愁

重庆日报 周尤 实习生 郑明鸿 刘旖旎 2018-10-26 06:59

  ▲平日,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队员在线下开展各种活动。受访者供图

  人物名片

  他们常常流连于各条老街之间,拿着相机“扫街”,用影像留住老重庆的记忆。他们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他们是文物保护的草根组织,如今拥有2000余名文物保护志愿者。

  10月15日,当记者来到位于渝北区幸福广场凤凰座C6楼的办公室时,吴元兵正端坐在电脑前整理“文物保护进课堂”相关活动的材料。上个月的“99公益日”,吴元兵及其团队发起众筹的4个项目共募集善款33.03万元,他正忙着安排实施。

  吴元兵,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创始人。那些不起眼的、慢慢消失在公众视野的老旧建筑,在文物保护服务队每个队员心中都是珍贵无比的“宝贝”,服务队用实际行动为山城留住文化的根脉,为重庆百姓留住乡愁。

  街巷间寻拾城市记忆

  2011年,吴元兵开始了他的文物保护之旅。他组建的QQ群——“重庆老街历史文化群”,成为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的雏形。

  2012年,重庆连续发生了忠县秦家上祠堂垮塌、北碚红楼被大火焚烧等文保单位损毁的事件,引发了重庆本土历史文化爱好者的极大关注。随后,在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的倡议下,重庆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重庆老街历史文化群”的成员成为服务队里最早的一批志愿者。

  服务队的宗旨是以民间的力量探寻、保护历史遗迹,而“扫街”便是其主要手段。从那时起,服务队的志愿者们就常常流连于各个老街之间,拿着相机“扫街”,用影像留住老重庆的记忆。

  据吴元兵粗略统计,服务队成立至今,已先后组织了300余次扫街活动。他告诉记者,每次考察工作都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每个地名、街巷位置与历史、已经公布的文物和建筑,都必须逐一核实,不能出一点差错。

  多年的努力,也换来了回报。在扫街过程中,志愿者发现了人和门、太平门等多处文物遗址,并向文物部门提供线索或资料不下百余份,累计呼吁保护、修缮文物古迹数十处,其中包括东华观藏经楼的保护、抗战遗址于右任官邸的修缮等。

  2017年5月,志愿者们将过去几年间“扫街”收集到的影像和文字资料整理编撰成《老重庆记忆路书》,里面介绍了39条探寻老重庆记忆的路线。今年11月,该书将由重庆出版社出版面世。

  吴元兵说,目前重庆共有6个历史文化街区、20个传统风貌区、1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4个中国传统村落、176处历史建筑、25908处不可移动文物。“重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文化底蕴深厚,只有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才会‘生敬畏之心,产保护之意’。”

  妙招奇出点燃“99公益日”

  今年“99公益日”,服务队共推出了文物保护进课堂、文物保护进社区、文物保护从娃娃抓起和让古村落活起来4个项目参加募捐。“其中文物保护进课堂和让古村落活起来是我们主推的项目。”吴元兵告诉记者。

  为了激发更多人通过“99公益日”活动给项目捐款,服务队队员们奇思妙想,制作了一批伴手礼回馈捐款达到一定数额的爱心人士,其中包括了《扫街年鉴2014—2016》、清代《重庆府渝城图》(复制品)、著名插画师马开峰先生的原创手绘《重庆老街》明信片以及纪念T恤衫。

  9月7日一早,公益日活动便如火如荼地开展了,重庆主城的10多个线下活动引来了大批市民的参与。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告诉记者,一些从外地来重庆旅游的游客也进行了现场捐赠,游客纷纷表示:“重庆之行本来就安排了寻访老街的日程,现在这趟旅程因为公益变得更有意义了。”

  9月9日中午,服务队发起的4个公益项目全部完成募捐任务。据统计,公益日活动开展的3天里,共有138名文物保护志愿者参加线下募集宣传活动,5750人参与募捐,4个项目共募集善款33.03万元。吴元兵说:“除了募集到项目所需要的善款外,我们更重要的还是通过活动向广大市民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

  将文物保护事业进行到底

  目前,“99公益日”所募集的善款已按照计划启动使用。“为了留住和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让古村落活起来’项目已经启动了涪陵大顺、武隆犀牛寨、黔江五福村的前期工作,特别是犀牛寨的部分原住民,还和我们一起参与了乡村旅游和传习所的设计工作。”吴元兵向记者介绍服务队工作时说。

  “同时,‘文物保护进课堂’项目也开始了课程优化、学校宣讲、线下路演三方面的工作。特别是南岸区的两所学校已经和我们达成了合作意向。”吴元兵表示,“文物保护进社区”和“文物保护从娃娃抓起”这两个项目也已经进入到前期的准备阶段。

  “保护文物已经成了每个队员生活的一部分,离不开了。”吴元兵坦言,虽然通过大型募捐活动能为志愿服务筹集到一定的爱心款,但更多的时候,志愿者们需要自掏腰包开展活动。吴元兵告诉记者,自己和团队的骨干成员每年都会花费数万元用于服务队的日常开支。

  “我们是一个以民间力量推动重庆文物保护的社会组织,这些年我们从最开始的9个人,发展到如今拥有2000余名文物保护志愿者,每一个志愿者都是文物传播达人。”吴元兵感慨地说。“未来服务队还会组织和策划更多有趣又有意义的活动,希望通过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为下一代留下更多历史痕迹,让孩子们能更真切地感受这美丽而厚重的巴渝山水。”

编辑李振兵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