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民悦社工:一个从无到有的社工机构成长之路

重庆日报 陈波 2018-10-05 07:05

  民悦社工在曾家岩开展邻里关系的专业服务。

  民悦社工在城南家园发动志愿者为残障人士服务。受访者供图

  社工,一个很容易与志愿者混淆的称呼;社工机构,也很容易与志愿者机构分不清。事实上,社工这一概念真正进入重庆,不过短短十几年。

  十几年中,社工专业、社工机构经历了什么?获得了哪些长足的进步?本文试图以周昌祥和他创办的重庆第一批市级社工机构的成长,作为一个小而典型的标本,来管中窥豹。

   起步:

    重庆第一个社工本科专业诞生

  “常常有人问我,社工是什么?与志愿者有什么区别?我想,咱们‘民悦社工’多年来的成长本身,就可以从实践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吧。”9月26日,在渝中区临江门的一间办公室里,坐在椅子里的周昌祥年过花甲,露出的却是20岁的笑容。

  周昌祥是重庆工商大学教授、社会学硕士生导师,还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完整罗列他的职务颇费一番笔墨,但他在重庆社会工作领域留下的印记,却比这些职务要来得生动和精彩。

  2000年,重庆市诞生的第一个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就是由周昌祥率团队在重庆工商大学前身渝州大学创立的。

  2013年,重庆市首批经民政注册的市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即重庆市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也是由周昌祥一手创办的。

  民悦社工创办不到一年,就被民政部评为首批全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单位。

  有意思的是,面对这些堪称“零的突破”的成就,周昌祥却笑言,很多时候都是被时代大潮所推动的选择。

  2000年之前,“社工”一词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务界,都非常冷僻。

  “那时,普通人所熟知的,叫做‘学雷锋’。”回忆当年,周昌祥笑着承认,尽管身为高校教授,他真正第一次知道“社工”一词,还是在1995年某次学术交流会上。

  真正的转机出现在1999年。那一年,渝州大学希望在学科门类上有进一步的发展,但究竟增加哪些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各方都有些举棋不定。

  “既要适应未来新世纪的社会发展,又要具有长久稳定的学科发展前景,这种需要高度前瞻性的抉择,很考人。”恰在此时,周昌祥从外省的专家朋友处获知一个消息——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二届年会即将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召开。

  之前对社会工作“略有了解”的周昌祥,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值得学习借鉴的机会,于是千方百计去报名,以列席名义参加了该年会。

  “哪怕当时我已43岁,但那届年会依旧让我感觉热血沸腾。”年会上的聆听和交流,让周昌祥当即下定了最后决心:一定要在重庆创办社会工作本科专业!

   发展:

    社工专业从教室走向社会

  从北京回渝,周昌祥向相关部门和领导陈述了创办社会工作专业的意义。

  彼时的重庆乃至中国,因为市场经济改革出现的社会转型,以及如下岗失业、城市贫困、社会救助等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迫切需要社会工作来提供专业服务。

  “社工是一项职业,更是一项专业,而当时的国情下,迫切需要这一职业和专业。”周昌祥以时任渝州大学经济学系副主任、马列部副主任的身份,提出了自己鲜明的主张。

  很快,校方批准周昌祥率团队筹建渝州大学社工本科专业。而1999年的重庆,这一专业还是一片空白。

  这种空白的尴尬,直接传导到了师资力量的组建上。因为根本就找不到真正社工专业的老师,于是,只有从具有社会科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中挑选。

  挑选出来的教师被送往美国等社会工作成熟的国家进行专业深造,这一批教师后来也成了这座城市社会工作专业的先行者。

  2000年,教育部批复同意渝州大学创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渝大成为重庆第一个“吃螃蟹”的高校。

  “但很快我们就意识到了这个‘重庆第一’并不好当。”周昌祥发现,社会工作理论可以向外学习借鉴,但学生毕业后将之作为职业,是需要充分实践锻炼的。那时的重庆,根本没有任何一个专业对口的社会工作岗位。

  几届社工专业毕业生走向社会后,该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一步凸显。而恰在此时,后来被称为“中国志愿者元年”的2008年到来。

  汶川大地震,庞大的民间志愿者奔赴灾区,谱写了一曲大爱之歌。

  周昌祥也在这一年赴灾区,先后参与了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与中国青基会共同发起的“抗震希望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以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发起的“儿童友好家园”社工项目。

  抚慰伤痛、重建信心,帮助大量灾区学校师生、学生家庭恢复生活和学习秩序,持续3年的社工服务,让周昌祥意识到“社工理论从教室走向社会才是真正的回归”。

  2011年,汶川地震社工项目甫一结束,周昌祥立即向已经更名为重庆工商大学的单位申请筹建了校内的社工机构。

  因为没有先例,该机构的名称最初是用的“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民悦社工服务中心”,意即是一个校内机构。

  “实际上,在学校内部,我们将之定义为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周昌祥直言,重庆最初的一批社工机构,几乎都是采取的这种“曲线救国”方式,但却成就了社工机构这一实体在重庆的落地生根。

    壮大:

    从“列席者”到“承办者”的跨越

  周昌祥将重庆社工的发展之路以及精神宗旨,精简为两句话、八个字:自助助人、助人自助。

  社工起源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时至今日,社工精神普遍被理解为“助人自助”,即通过专业、有序、系统的持续服务,使对方获取自助的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授人以渔”。因此,社工既是一门专业学科,也是一种职业。

  而一般意义上的志愿者,则是自发、零散、随机的馈赠式帮助,更多表现为“授人以鱼”。

  但为了实现“助人自助”的宗旨,重庆的社工行业经历了从填补专业空白到填补实务空白的艰难历程。

  这一历程,周昌祥笑言,就是重庆社工首先是自己帮助自己发展壮大,然后才实现了帮助他人的过程。

  2011年,彼时仍顶着“校办机构”帽子的民悦社工,只完成了3个项目。但是到了第二年年初的时候,却有两个项目在民政部主办的首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选中斩获三等奖。

  “‘草台班子’获得了正规评选大奖。”周昌祥调侃道。

  更令人振奋的消息接着传来:2012年,重庆工商大学正式承办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第八届年会。

  “这意味着,重庆的社工已经有了可以和全国同行分享的经验了。”周昌祥感慨万千地回忆,该协会第二届年会时,他们还是一群几乎什么都不懂的列席者。到了第八届年会时,他们竟然成了承办者,这种跨越是“全重庆社工的荣光”。

  2013年2月,市民政局正式批准成立重庆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这也是重庆市首批市级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周昌祥任主任。

  此后的民悦社工快速成长,规模迅速扩大,专业社工达到53人。目前,该机构在全市已拥有22个专业服务站,覆盖26万居民群众,直接受益的居民群众达6万余人,在促进社区居民自治、社区协商、社区治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该机构致力于促进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唤起居民的社区参与意识,协同社区党委、居委推动基层治理,以专业服务和志愿服务满足居民的需要,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多年的努力,也使重庆民悦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获得了巨大的荣誉。

  2013年12月,民政部授予民悦社工“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称号,此为全国首批授牌社工机构。

  2016年3月,民悦社工被评选为“2015年度全国百强社会工作服务机构”。

  而周昌祥本人也因为在社会工作领域所做的贡献,被选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并于2016年获得重庆市杰出人才突出贡献奖。

  “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重庆社会工作的发展,呈现出了无可阻挡的勃勃生命力。”周昌祥表示。

编辑肖福燕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