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栗园园 编辑 张国勇)10月12日,时隔一年多,重庆日报记者再次从城口县城出发,沿着沿中公路前往沿河乡北坡村。
令人欣喜的是,此行路途颇为顺畅,少了许多颠簸。曾经狭窄、坑洼的公路,如今已变成两车道的柏油马路,沿途加装的防护栏、加固过的隧道,令人切实感受到沿河这一年来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我们乡村村通已经实现,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在正向着‘笋菌之乡’的目标奋力前行!”说起沿河这一年来的发展变化,该乡党委书记吴雪飞语中带笑。
老柏树公路修通了
▲联坪村的一个花菇种植基地,村干部正在检查菌包。 记者 栗园园 摄
“上次你来的时候老柏树公路还正在修,如今路已经修好了,正在硬化,我带你上去看看吧!” 当天上午,乡挂职干部、原北坡村第一书记庞启渊带领重庆日报记者再次来到了老柏树公路。
与上次只能远远看着不同,这次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直接开到了半山腰,路上还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背着竹篓领着孩子正往山下走。
在一个正在施工的隧道处,车子停了下来,洞口有五六个村民正在忙活着。“折腾了几十年,终于盼来一条像样的路了!”村民康大碧一边干着活一边喘着气说,如今山上的村民出行已方便许多,“等年底这条路硬化完毕,我们老柏树的村民就享福喽!”
老柏树是对北坡村五、六、七、八社的通俗称呼,多年来通往这4个社的仅有一条长3.7公里、宽3米多的骡马道,村民日常出行全靠两条腿,运输只能靠骡马。
村干部们曾多次劝说村民们搬下山,可出于生计考虑,大部分村民都不愿意。因此,2016年底,在山的另一侧,全长约3.4公里的老柏树公路开始动工建设,并与今年6月正式通车了。
“原来我下山要走两三个小时呢,现在只用得到半个小时,快多了!”七社社长孙益明说,路修好后许多村民都买了车,农产品交易也更方便了,今年山上的蜂蜜根本不够卖。康大碧则告诉重庆日报记者,她家今年养了10头猪,竹笋种植面积也从8亩增加到了12亩,估计年收入能达到2万多元。
“等这条路硬化完毕后,乡里会对山上的竹笋、蜜蜂等产业重新进行布局规划,此外还将对原来的骡马道进行维修,形成一条环线,发展乡村旅游。”庞启渊说。
“笋菌之乡”雏形已现
▲北坡村通往老柏树地区的骡马道。记者 栗园园 摄
除了北坡村外,如今沿河乡已实现了村村畅通,组通达率也达到91%。交通的便利,让开着小货车到各村销售蔬菜、水果、衣服的“跑跑匠”越来越多,当地的花菇、竹笋等特色农产品也随着一辆辆货车被运出了山外。
“自去年起,我们便把有前景、见效快的笋菌产业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培育发展。随着交通逐步便利,如今我们在产业发展上越来越有底气了。”在联坪村的一个花菇种植基地,吴雪飞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为鼓励村民种植,政府给出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5000元的政策,让种植户在建棚上几乎不用花钱,如今全乡种植规模已达到50万袋。
“每个大棚可容纳菌包864个,每包纯收入6块钱左右。”联坪村四组村民邓信发说,此前他曾在一金矿当炮工,2016年被诊断出患上了矽肺病,不能再干重活的他返回家乡,成为了贫困户。去年村里发展花菇产业,想到种花菇不需要很强的劳动力,且经济价值可观,头脑灵活的他便建了4个棚,当年纯收入就达到2万元,成功脱了贫。
不仅如此,去年邓信发还在家门口建了一个烘干厂。“花菇、竹笋烘干需求量大,我拿政府补贴的9万块钱建了厂房,买了两台烘干机,生意好得很!”邓信发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今年他还通过无息贷款贷到20万元,与另外4位村民合伙办了个花菇种植合作社,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表示充满期待。
吴雪飞说,加上当地2万亩可利用的野生笋竹资源,如今沿河“笋菌之乡”的雏形已现,今后的目标是发展笋竹基地4万亩,花菇大棚500个,此外还将建立1万吨级的笋菌加工厂,让更多村民切实从产业发展中长期、稳定获益。
山货“触网”
▲已经建成通车的老柏树公路。记者 栗园园 摄
除笋菌外,沿河还有杂粮、中药材、山地鸡、中蜂等特色产业。近年来为促进农产品销售,沿河还大力发展电商,成立乡村两级电商服务站,推动农产品“触网”。
走进乡级服务站—秦巴韵生活馆,印着“城口提绳儿”的袋装产品十分醒目,打开袋子,里面装着蜂蜜、笋干、香菇等好几种农产品。“‘提绳儿’是我们这里的方言,以前我们走亲访友时都把土特产用绳子捆在一起提着去,由此得名。”服务站的负责人说,如今他们把方言文化融入农产品之中,很受消费者欢迎,“从今年8月开始,我们已经卖出1万多份了!”该负责人说,通过电商平台,许多曾经不起眼的农产品都卖出了好价钱,实实在在帮助村民增了收。
在红岩村村级电商服务站,重庆日报记者看到店内几个大货柜已被腊肉、岩耳、花生等各类农产品堆满,负责人王辉正在一旁忙着装包裹、填快递单。
曾经在外打工的王辉,偶然间通过朋友圈卖自家的腊肉发现家乡的农产品很受欢迎,于是在2015年返乡成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四处收购农户家的“土货”,在自己盈利的同时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王辉说,去年她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卖出70万元的农产品,还被他们亲切地称呼为“辉姑娘”。
“土豆、白菜、土鸡蛋……”说话间,“跑跑匠”车上的喇叭声又在村里回响。“你看,现在好方便嘛,卖菜的、卖水果的、卖衣服的啥子都有,又能在家门口赚钱,多好哩,比在外面打工强!”王辉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