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重庆|
  • 时事|
  • 两江观察|
  • 经济|
  • 理论头条|
  • 文旅|
  • 区县|
  • 专题|
  • APP下载|
  • 重庆日报网 > 正文
    “不打烊”的乡镇食堂 ——见证黔江区金溪镇干部作风转变的点点滴滴
    来源:重庆日报客户端
    时间:2018-10-07 19:58:00 | 记者:王亚同 | 编辑:陈韫宇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王亚同 编辑 张国勇)六、七张圆饭桌,吃饭人匆匆而来,扒几口饭又匆匆离去,错过了饭点也能吃,这是黔江区金溪镇政府食堂最平常的一幕。从以往定时三餐定,到延长供应时间,再到白天“不打烊”,食堂管理员赵春兰见证着一种悄然变化的新风气。

    王亚同不打烊的乡镇食堂稿件配图3530613.jpg

      ▲金溪镇立体农业。通讯员 费玉琼 摄

      金溪镇是市级深度贫困乡镇之一。9月28日,阴雨连绵后终于放晴,重庆日报记者因上午采访耽误了时间,来此就餐时已近下午两点。“白天不打烊,下村的人还等着热菜饭呢。”打饭间隙,赵春兰的一句话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借着吃饭契机,记者在此蹲守了3个小时,打探到食堂不打烊背后的故事,并深深为当地党员干部踏实为民、攻坚克难精神所感动。

    王亚同不打烊的乡镇食堂稿件配图3530615.jpg

      ▲金溪镇立体农业景观。通讯员 费玉琼 摄

      “方便面”干部

      匆匆吃了午饭后,我们就盯紧了手机上的时间。自下午两点四点,食堂陆续走进了好几拨就餐的干部,他们或三三两两,或单个而坐。一顿午饭八元钱,两荤两素一汤,饭菜都装一个碗里,随来随吃、随吃随走。

      下午1点30分左右,一个身影快步走进食堂:他是山坳村驻村负责人余波。“我们在这里已是常态了,方便面是标配。”余波边吃边告诉记者。

    王亚同不打烊的乡镇食堂稿件配图3530611.JPG

      ▲就餐的驻村干部。通讯员 费玉琼 摄 

      作为驻村负责人,余波常常带领驻村工作队,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当普通人还惬意地赖在床上的时候,他已冒着山间的晨雾赶往山坳村。早上8点到村后,他便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并安排新一天的工作。

      蚕桑产业发展、农村公路扩建、危旧房改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每一次下村,余波都要认真核实村里正在实施的工作,走着、访着、记录着,对存在的瓶颈一一梳理,往往转眼已到了中午,吃饭往往一碗泡面就解决了。

      当天,因为镇里开会,同事提醒余波该返回了,他才放下手中的事儿往回赶,在下午1点30分吃上了中午饭。“去了就是解决问题的,多走几家,多看一看,才能弄清老百姓的需求,才能帮助他们谋出路。”余波说,山坳村由于贫困程度深,脱贫任务一点也不能懈怠。

      “回到镇上不管多晚,食堂里都留着可口的饭菜。”余波说,食堂不打烊主要针对场镇周边的驻村干部,自己所在的山坳村因为距离远,还在在村里准备了几箱方便面。每次下村几乎都是泡面解决,余波所在的驻村工作队经常自嘲是“方便面”干部。

      国庆之前,要完成1050亩蚕桑栽植;农村公路扩建、房屋改建等任务要“交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土地流转+入股达80%以上,不能拖全镇“后腿”……念叨着这些工作,酝酿下一次进村任务,余波匆匆赶往会议室。

      10个月瘦了20斤

      下午两点,一个中等个头的小伙子直奔食堂,端来饭碗就扒起来,黑黝黝地脸几乎埋进了碗里。“小谢是大学生村官,你过去采访采访他嘛。”46岁的赵春兰偷偷地告诉记者,这个叫谢辉的小伙子,投身扶贫攻坚10个月来,整整瘦了20斤,让大家都心疼不已。

    王亚同不打烊的乡镇食堂稿件配图3530610.jpg

      ▲金溪镇新建的乡村道路。通讯员 费玉琼 摄

      “痩几斤算啥子,正好当减肥了。”被记者逮住的谢辉腼腆地推托着,实在躲不过才讲起了自己的故事。今年25岁的谢辉,大学毕业后报考了大学生村官,被选派来到金溪镇。2017年底,他作为驻村工作队员被派往山坳村参与脱贫攻坚。初到村里,谢辉实在吃了一惊:道路狭窄、坑洼不平、房屋破旧,有的贫困户甚至连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大事做不了,就从小事做起。”为尽快摸清村情民意,他主动帮村民干农活,与村民拉家常,只要是村民的事,他都尽心尽力去帮忙。大半年下来,他成了与村民无话不谈的好朋友:贫困户的房子漏水了,他及时主动去争取;修路占田占地,也常常出面去协调…… 

      作为工作队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且精通电脑操作,谢辉还要负责相关资料录入,白天下村走访,晚上加班到凌晨是常事。“如果赶上饭点,走到谁家就直接搭伙,饭点过了就自己煮个面。”走门串户让他与村民们的心更近了,自己却从140多斤瘦到120多斤。

      金溪镇党委书记李波介绍,因不少地方距离远,很多干部忙起来顾不上饭点,又不好意思麻烦乡亲们,往往随身带块面包、煮个面对付,长此以往,不少干部体重下降。鉴于此,半年前,镇里决定将食堂由以往供应午、晚两顿增添为早、中、晚三餐,并力争全天不打烊。

      “只是做了该做的”

      “赶紧扒几口,还有很多事等着呢。”15点过,伴随着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交谈声,食堂走进来七八位中青年,为节省时间,他们示意边吃边总结上午的工作。

      原来,他们是黔江区文化委的干部职工一行,从早上8点就来到金溪镇进行文化扶贫。山坳村、平溪村、岔河村、桃坪村……整个上午加中午,他们穿梭于相关村(社区),为群众文化大舞台建设选址、定方案,以致于耽搁到下午才吃午饭。

    王亚同不打烊的乡镇食堂稿件配图3530614.JPG

      ▲就餐的党员干部。通讯员 费玉琼 摄

      “我们不同于驻村的同志,一次能解决的事,就坚决不留到第二次。” 带队的黔江区文化委副主任高续进说,都是做了自己该做的。“晚点就晚点,镇里的食堂不打烊嘛!”

      不一会儿,金溪镇蚕茧站工作人员董泽森缓缓走进食堂。到长春村检查养蚕育龄工作,忙了一上午的他,吃过饭后恢复了些许精气神。董泽森介绍,目前蚕龄处于五龄期,在村里,他发现几个合作社只有30%适合进入下一阶段,未来几天还要定点进行技术指导。

      “只要是群众的事,大事小事都得当回事。”董泽森说,生活可以简单粗暴些,但是扶贫实在是个精细活,必须要下“绣花功夫”。

      从下午近两点到四点多,重庆日报记者蹲守在这个小小的食堂里,碰到一波又一波镇村干部,采访了十余位就餐者,还有更多的人忙碌在田坎、村社间。“不打烊”食堂背后的故事不那么壮怀激烈,只有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坚持和坚守,让我们用一组数据向他们致敬:

      扶贫攻坚以来,金溪镇新建村道34公里、产业路56公里、人行便道45公里,硬化村道45公里;实施人饮安全工程5处,完成饮水管道安装20公里,浇筑完成生态养殖项目2个大坝;完成5000亩收万元立体农业,新栽蚕桑2500亩,猕猴桃、蜂糖李等水果5100亩,羊肚菌、辣椒等蔬菜5350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 重报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渝ICP备17015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