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看重庆乡村建设如何补短板”理论调研组来到梁平,聚焦“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主题,着重对乡村建设建后的管护情况进行调研。
▲2022年7月8日,调研团专家和学者在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调研稻田沟渠、便道管护的情况。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8日上午,在梁平区星桥镇两路村,村党支部书记杜江东径直带着大家来到一片绿油油的稻田。“村里清扫保洁、基础设施的维护资金全靠这片稻田。”杜江东说,农村基础设施建很容易,但后期管护是个难题。为了实现建管并重,村里将2000多亩稻田流转给4个大户耕种,后期管护除了村民实行“门前三包”、村集体出一部分资金外,更主要的是4个种粮大户按照60元/亩的标准交纳村级设施设备管理费。这样一来,村上的公共环境卫生有了专人管理,稻田沟渠、便道也纳入了管理。
▲俯瞰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柚海满目葱茏,公路蜿蜒盘桓。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离开两路村后,调研组又来到合兴镇龙滩村。一下车,漫山遍野的柚子树郁郁葱葱,干净整洁的村公路蜿蜒盘桓。
▲2022年7月8日,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为了激发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村里开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二维码。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走到三组村民吴政万家,大家被墙上的二维码吸引。“这是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评比用的。”龙滩村党支部书记何耀春说,村民扫一扫就知道自己有多少积分,能换哪些生活用品,“别看换的东西不贵,但收效很好。”
▲梁平区合兴镇龙滩村,专家、学者通过扫描墙上的二维码,了解村民吴政万家的积分情况。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今年初,在市大数据局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志的帮助下,龙滩村开发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积分二维码,村民们的室内环境卫生、门前院坝干净、鸡鸭圈养等都能获得积分。到月底,村里集中评比后进行奖惩,从而激发了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调研团在龙滩村了解村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参观、调研完梁平的两个点后,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卢向虎竖起了大拇指。
他说,两路村通过发展水稻产业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管护资金难题的做法,值得其他村学习借鉴。龙滩村的积分制办,调动了大家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花钱不多,但效果出奇地好。他建议,全市在探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建管机制时,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做到从“要我干”到“我要干”转变。
市农村社会事业工作专班有关负责人表示,我市通过创新机制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政府干、群众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扭转,同时创新探索了一系列建管并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设施设备的维护难题。
▲合兴镇龙滩村的干部、群众向调研团介绍近几年村民通过种植柚子让“腰包”鼓了起来。 见习记者 刘旖旎 摄
截至目前,全市共评选最美庭院7.8万户,带动清理积存或散落垃圾26.9万吨,清理沟渠9.4万公里。通过开展“最美庭院”评比、村社“红黄旗”传递等,扭转了农村长期存在的脏乱差情形,村庄环境基本实现干净整洁有序,村民环境卫生观念发生可喜变化。
同时,我市建立起“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区域处理”四级农村垃圾收运处理体系,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99%,40%以上的村参加了全市垃圾分类示范村创建;在村容村貌改善上,全市组织了38.8万志愿者参与“洁小青”青年志愿服务、巾帼植绿护绿等活动,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常态化管理。
“接下来,全市将继续探索创新,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并借助大数据赋能乡村建设,做好乡村基础设施设备的有效管护。”该负责人说。
据悉,随着梁平调研活动的结束,为期5天的“看重庆乡村建设如何补短板”理论调研也圆满收官。接下来,调研组将根据此行中的所听、所看、所感、所想,形成一份理论调研报告,总结我市乡村建设行动的成绩和经验,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借鉴。



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处处长


重庆市同欣规划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
重庆历史文化名城专委会资深委员
重庆规划协会乡村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农业农村部农经协会乡村建设专委会委员


西南大学经管院教授
巴渝学者青年学者


重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


重庆市农科院凯锐乡村规划设计院设计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