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文化节 | 这个展览布展完成那天就结束了,还不快去看!
重庆日报客户端讯(记者 李星婷)有一种展览,布展完成那天就是结束的那天;有一种展览,把影像融入建筑,一砖一瓦都是艺术……
11月27日,作为2018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渝中区在十八梯、山城巷和白象街同时开启城市空间户外影像展,通过影像推介城市。一张张充满记忆的照片,成为老重庆市井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了解,2018年重庆(国际)影像文化节由重庆日报、渝中区共同举办,旨在展现重庆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的成绩,其系列活动将持续至今年年底。本次渝中区城市空间户外影像展分山城步道、十八梯、白象街三个区域进行。
▲记者 魏中元 摄
高高的老梯坎两旁,是小发廊和旧录像厅,摆摊掏耳朵和修脚的师傅,还有十八梯上的老居民……重庆日报记者在十八梯入口处看见,摄影师蒋良拍摄的《十八梯入口》,用一幅以黑白色调的巨幅老照片,真实还原了改造前十八梯老街里的场景,让观众顿时有时空穿越之感。
▲记者 魏中元 摄
摄影师张玉清则用最简单质朴的方式对十八梯进行了记录。卖烧饼的、做木工的、做裁缝的、打麻将的,还有少不了的山城棒棒军……张玉清沿着十八梯的街道,逐一对改造前的十八梯每间门面进行了拍摄。于是,一组《老重庆十八梯万象》照片,从十八梯往较场口方向一字排开,再现了一个真实的十八梯,生动的画面似乎让老街的吆喝声重新回荡起来。
往中兴路方向走,则是一副长达十余米的彩绘,彩绘上的各种人物场景是曾经活跃在十八梯的各种老手艺,如木工、篾匠等。
▲记者 魏中元 摄
与此同时,结合改造中的山城巷,渝中区在山城步道推出了一组艺术户外展。斑驳的老墙面上“开”了一扇窗,苍老的老太太在打望外面的世界;一转弯,一辆载着3个人的摩托迎面而来;小卖部旁,右手提一只老母鸡、左手握着报纸的老汉,走起路来虎虎生风……这些颇具生活气息的作品,与周围建筑浑然一体。
▲山城巷户外展,墙上的摄影作品与老房子浑然天成。记者 雷太勇
“艺术户外展将影像有机地植入城市空间,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观展可能性。”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与老旧建筑融为一体的影像作品,充满趣味性和时代感,能让观者感受到别样的母城记忆。
▲山城巷户外展,周笔畅近2米高的肖像,正好被放置在老房子的门框中,像是在远望。记者 雷太勇
白象街曾在开埠时期这里形成金融街。此次,这里展出了一张用百年前太平门生活场景的照片制作成的12米巨幅影像,影像上是开埠时期的太平门和城门前挑水上坡的“挑水工”,完美融入一栋建筑的外墙中。
“十八梯不仅连接上半城和下半城,也是连接重庆人记忆的地方。”本次展览的策展人王远凌说,十八梯是重庆市井文化的载体,是最鲜活的老重庆记忆。此次展览在保留母城原始风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创意化展现,正是为了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并让视觉艺术活跃起来。
据了解,本次展览已从9月1日开始启动,以持续性增加作品与载体的方式,一直展出到12月31日。在此期间,山城步道、十八梯、白象街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艺术创作区域,展览完成的当天也就将是展览结束的那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