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重庆日报

随时随地读党报

立即下载

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双降八成的背后——一年来重庆市脱贫攻坚综述

重庆日报客户端 颜安 2018-10-17 18:37

  16日,深秋,巫溪县上磺镇平溪村凉风乍起,吹得人缩紧了身子,裹紧了衣服。但62岁的残疾老人何福发心里却是暖洋洋的,看着自家猪场的100来头生猪一天比一天肥实,到了年关就能变成现钱,他打心眼里高兴。

  一年来,我市吹响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聚焦深度贫困,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在巴渝大地上上演了一个个生动、鲜活、感人的脱贫故事。

  贫困人口从165.9万人降至25.5万人,贫困发生率从7.1%降至1.27%,两者的减幅均达到80%以上。成绩的背后,市委市政府、各级各部门、广大贫困群众,是在怎样书写这份答卷?

  完善顶层设计,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攻坚中之坚,一年多前,党中央为脱贫攻坚战向深度贫困进军发出“总动员令”。

  我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强化责任担当,夯实主题责任,完善顶层设计,全面充实扶贫力量:

  市委书记、市长担任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双组长”,4位市领导担任副组长,成员单位增加至43个;

  市领导身先士卒、靠前指挥,常态化开展调研指导、督查巡查;

  市级各部门立足本职、主动作为,全力推动行业精准扶贫,全面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贫困区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

  全市上下切实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我市严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作出“要真抓实干,成熟一个摘一个”的重要指示,实事求是调整脱贫摘帽指导计划:到2017年底,开州、云阳、巫山3个区县脱贫摘帽,到2018年底,石柱、奉节2个县脱贫摘帽;到2019年底,城口、彭水、酉阳、巫溪4个县脱贫摘帽;确保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贫困村全部脱贫,贫困区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今年8月,开州云阳巫山如期实现高质量整体脱贫摘帽; 一个月后,奉节县召开决战脱贫摘帽倒计时誓师大会,一场聚焦精准识别、住房保障等重点难点问题的冲刺决战行动,就此展开。

  围绕调整后的脱贫目标,我市打出政策组合拳,先后出台《关于深化脱贫攻坚的意见》《重庆市精准脱贫攻坚战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全面整合政策、资金、干部等各类资源,健全财政、金融、社会等多渠道投入体系,扶贫资金、帮扶力量创下新高。

  “既有任务书,也有路线图,还有时间表,对照抓落实,执行不打折扣,这是我们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前提。”市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说。

  精准脱贫,贵在“精”重在“准”

  目标既定,行动必随。

  一年来,我市聚焦精准狠抓分类施策,持续深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分类推进交通、水利、文化、金融、科技、环境改善等行业精准扶贫行动。

  要致富,先修路。巍巍武陵山,绵延八百里,是长期以来渝东南区县与外界交流的屏障。只不过一年多时间,石柱县石家乡石龙村村民谭春雨的“春雨农庄”就完成了从门可罗雀到门庭若市的转变,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黄金周,游客几乎把她家的门都挤破了。改变源于一条新修的道路,3公里的公路由村里直通黄水景区,这让村里的游客增长了10倍,也让谭春雨的农家乐收入成倍增长,“有时候,一天就有几千块营业额。”

  精准扶贫,就是要扶到根上、扶到点上。一年来,我市启动村民小组通达工程8300公里、通畅工程1.6万公里;解决1750个贫困村生产生活用水问题;完成村级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建设188个;在贫困区县建成国家农业特色科技园区7个;每年为每个贫困区县新增建设用地600亩;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350个村;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5.13万户、农村改厕4.6万户。

  精准扶贫,就是要扶真贫、真扶贫。一年来,我市贯彻精准方略,带动22万余贫困户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帮助20.59万人搬进了新房,针对贫困人口开发公益性岗位3.3万个,实施贫困家庭大学生学费8000元以下据实报销,并将符合条件的24.5万贫困人口纳入低保保障,实现了“五个一批”全覆盖。

  一项项措施,汇聚起了脱贫攻坚的磅礴力量,推动我市贫困地区面貌日新月异,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贫困发生率直线下降。

  聚焦深度贫困集中攻坚,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

  新一轮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面上贫困虽已得到了较大缓解,但越往后需要啃的“硬骨头”越多,容不得半点松懈。

  深度贫困地区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去年8月,我市参照国家确定深度贫困县的标准,按照“三高一低三差三重”识别标准,从全市甄选出18个深度贫困乡镇,并明确目标:精准到人头、统筹到区域,下足“绣花”功夫,集中力量全面破解深度贫困难题。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没有产业,脱贫就如同无源之水、空中楼阁,我市因地制宜地在深贫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打好脱贫攻坚的“第一硬仗”。

  金秋,石柱县中益乡坪坝村贫困户杨朝武的中蜂养殖基地里,蜜蜂上下纷飞进进出出,这是他得以脱贫增收的保障。“我养蜂有30多年了,以前技术不过关,收益不明显,今年通过培训学到了分蜂、打扫、管理等关键技术知识,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预计今年收入有5万元左右。”杨朝武告诉重庆日报记者。

  在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仍然是“第一需求”。我市整合各方投入,着力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使这些地区的基础条件大为改善。

  拧开龙头,干净的自来水汩汩流出,贫困户熊树林特别享受这个过程。熊树林所在的丰都县三建乡是典型的“望水兴叹”地区,其海拔从200多米一直攀升到1200多米,远远望去,公路挂崖边,田土竖起来。过去两年,三建乡利用项目资金新建微水池71口,整治渠堰21公里,新建了一个自来水厂,全乡现有集中供水点15处,覆盖群众约5000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主观能动性是脱贫过程中贫困户自身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我市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在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麻旺镇龙坝村,张金银是出了名的“懒汉”。懒到什么程度:每天不到中午十二点不起床,起床后不是打牌,就是喝酒,要么就闲逛,从不做家务,也不过问孩子的学习,老婆受不了跑了,再也没回来过。

  镇村干部来了,一次次的劝说、开导,终于让张金银开了窍,他主动向县扶贫办申请了麻旺鸭养殖项目,养起了上千只麻旺鸭,现在每天忙得不可开交,家里因此迎来了新生。

  行百里路半九十。眼下,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全市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的冲刺阶段。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上下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完善脱贫攻坚政策、规划、投入、管理和考核体系建设,动员各方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聚焦深度贫困集中攻坚,扎实推进各项帮扶举措,终将夺取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编辑崇云丰

声明:
  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重庆日报及重庆日报客户端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重庆日报或重庆日报客户端。
  本客户端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重庆日报联系。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重庆日报看更多评论
相关新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