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社区是城市居民生活和城市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构建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提升居住社区建设质量、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日前,住建部印发《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为各地建设完整居住社区、构建十五分钟生活圈提供参照性指导。
“10分钟”完整居住社区
0.5-1.2万人口规模较合理
完整居住社区是指在居民适宜步行范围内有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完备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全覆盖的物业管理和健全的社区管理机制,且居民归属感、认同感较强的居住社区。
▲完整居住社区
根据社会调查,80%以上社区居民认为幼儿园、养老设施、便利店和小百货超市应该在步行十分钟以内。
因此,《建设指南》提出,各地应根据儿童老年人等社区居民的步行能力、基本服务设施的服务能力,以及社区综合管理能力等,合理确定完整居住社区规模。以居民步行5-10分钟到达幼儿园、老年服务站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为原则,以城市道路网等为基础,因地制宜合理确定居住社区规模,原则上单个社区以0.5-1.2万人口规模为宜。
▲居住社区和15分钟生活圈设施配置示意图
串联完整居住社区
构建15分钟生活圈
单一的完整居住社区,不能更好满足居民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还需构建15分钟生活圈。
15分钟生活圈一般由城市干路或用地边界线围合,居住人口规模5-10万人,服务半径为800-1000米,与街区、街道的管理服务范围相衔接。
如何构建15分钟生活圈?《建设指南》给出方案:建立社区步行和骑行网络,推进社区绿道建设,串联起若干个完整居住社区,统筹中小学、养老院、社区医院、运动场馆和公园等设施配套。
▲15分钟生活圈结构及配建设施示意图
6大目标20项内容
建设完整居住社区
《建设指南》明确,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目标有6个,即: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便民商业服务设施健全、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活动空间充足、物业管理全覆盖和社区管理机制健全。
围绕6大目标,《建设指南》细分了20项建设内容,并通过“建设指引”,对每一项建设内容,从建设要求、建设原则、功能布局三方面进行详细指导。
比如,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这一目标下,包含了“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一个幼儿园、一个托儿所、一个老年服务站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5项建设内容。
其中,“一个社区综合服务站”的建设要求是:建筑面积以800平方米为宜,设置社区服务大厅、警务室、社区居委会办公室、居民活动用房、阅览室、党群活动中心等。
建设原则是:新建居住社区的综合服务站应当功能复合、服务高效,综合提供社区养老、卫生、助残、文化娱乐、物业管理等多元化服务;已建成社区应通过改造其他公共设施等方式充分挖掘利用存量资源,也可利用边角地配置移动图书馆等设施。
在功能布局方面,新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站应选择交通便利、便于居民到达的地段,宜靠近广场、公园、绿地等公共活动空间。
▲社区综合服务站功能布局示意图
此外,在建设指引的“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完备”章节,要求新建居住社区应当在100%停车位建设充电设施或预留建设安装条件。
在“社区管理机制健全”章节,要求完整居住社区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组织、业主参与、企业服务”的居住社区管理机制,将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与物业服务平台相衔接,提高城市管理覆盖面。
▲完整居住社区配套设施示意图
新建、旧改结合
重庆加快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据了解,我国“完整社区”概念最早由吴良镛院士于2010年提出。多年来,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沈阳等多个城市开展了完整居住社区建设的有益探索和实践,构建了完整的环境体系、服务体系和治理体系。
近年来,重庆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居住社区加快推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2021年8月,我市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服务提升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着力打造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区,提高居民生活便利性。据了解,2021年,我市启动了老旧小区改造831个,2022年计划启动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1277个。
在新建居住社区方面,多年来,我市加强规划引导,强化配套功能设施等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很多新建居住小区均配备较为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等,大力打造完整居住社区。
(骆劲松 图片源自《完整居住社区建设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