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评|保护生态要持续发力
全面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解开“企业污染、群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以“一岛两江三谷四山”为试点区域,力求城市和生态系统融为一体……这一系列保护生态的措施相继落地,彰显了新时代重庆建设生态文明、打造山清水秀美丽之地的坚定决心。
吃无公害食品、喝清洁水、看蓝天白云,这是许多人眼里的“幸福标配”。全面小康,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题中应有之义。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也日益成为重庆大地的主旋律。但也要看到,当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还有不少顽瘴痼疾要治,需要持续做厚重庆的绿色家底。
生态优先,意味着其他有悖于生态保护的事情,都要停车让路。做厚绿色家底,理念上应有这样的共识,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展上要有这样的定力,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修复被损害的生态环境不容易,需要顺应自然、科学作为,坚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是必要的,实施好重点生态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也是必须的。
一边修复,一边破坏,不可能真正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做厚绿色家底,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理环境污染有紧迫性,要集中优势兵力,精准施策、重点突破,高水平打几场污染防治的主动仗、整体仗。治理环境污染也是艰巨和长期的任务,“水里”“山上”“天上”“地里”的污染问题都不能放过,“建、治、管、改”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法治、科技、教育等手段都要用好。治污的利器越多、拳头越硬,想越雷池者才会望而却步。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既是目标、也是过程,贵在实干,重在实效。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要求,盯住突出问题、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持续用力,驰而不息,重庆山水“颜值”将会更高,重庆大地“气质”必定更佳。(刘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