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从细分市场迈向主流 呈现用户多元、内容精品、题材多样趋势
2025-06-27 17:02
6月26日,由中国文联网络文艺传播中心、杭州市文联、新媒体视听排行榜高校联盟主办的“新时代文艺逐浪——新大众文艺与网络文艺”专题会议在杭州召开。会上,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发布《2025年微短剧阶段性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微短剧已步入以品质取胜的精品阶段,呈现出用户拓展、内容升级和题材多样的发展趋势,助力千行百业的优质内容触达广泛受众,也为影视行业创造新就业岗位。
《报告》调研显示,微短剧受众覆盖各年龄层:18岁至30岁用户为主力,占比42.5%;40岁至59岁用户占36.7%;60岁以上用户达15.8%,并呈增长态势,逐渐形成“银发剧场”。中老年观众更偏好“家庭伦理”“乡土文化”“老年生活”等贴近现实的题材,八成以上观众对微短剧内容表示满意。此外,观众对内容质量的期待不断提高,付费观看、反复观看等行为日益普遍,推动微短剧由“快餐内容”向更具持续吸引力的文化产品转型。
内容升级与题材多样成为行业共识。《报告》指出,与2023年前后流行的“爽感”“冲突”“反转”叙事不同,微短剧正在经历从“表达情绪”到“表达情感”再到“表达情怀”的创作升级。创作者在剧情设定、角色塑造和拍摄手法上持续精进。在“微短剧+”理念的驱动下,微短剧题材涉及非遗、法治、历史、科幻等众多领域。
红果短剧总编辑乐力出席会议并介绍:“红果短剧面向全行业精品合作的‘果燃计划’,已累计投资立项超50个项目,覆盖非遗传播、普法反诈、公益、都市、历史、科幻、年代、抗战等众多题材。”例如,《舟楫千里号歌来》呈现大运河地域文化风貌;《重回永乐大典》再现古籍修复过程;《化蝶》呈现越剧艺术之美;《燎原之重回1938》(以下简称《燎原》)讲述抗战历史故事等。
浙江传媒学院电视与视听艺术学院教授丁莉丽认为,微短剧体量虽小,却也能表达深刻内涵。《化蝶》以亲情与个人成长为切入口,体现戏曲艺术从业者的传承精神,《燎原》通过讲述“00后”主角意外穿越回1938年抗战时代,在反复失败中亲历革命牺牲的故事,展现了抗战精神和爱国情怀。浙江大学休闲学与艺术哲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林玮补充,《燎原》的“穿越+重生”设定展现青年人希望掌控命运的心态,是年轻创作者对历史的个性化解读,也使微短剧成为连接现实与想象的桥梁。
微短剧的发展也为影视行业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拉动了编剧策划、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市场发行等岗位的人才需求。《报告》指出,2025年微短剧带动就业的规模将持续增长,从业者更趋年轻化。此外,地方政府亦加快产业布局,截至2025年6月,全国短剧相关企业达9.54万家,西安、郑州、杭州等地通过资金扶持、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推动微短剧产业集聚,助力区域经济发展。
中南大学网络文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副主任欧阳友权指出,微短剧是由年轻人主导、最具活力的新兴内容形态,已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推动其健康发展,关键在于在保护、观察和培育的基础上,给予必要的引导与管理,激发创新活力。《报告》撰写首席专家、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夏烈总结,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微短剧正从“数量扩张”走向“内容提质”,有望成为推动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力量。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