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检察预防性公益诉讼消除污染隐患 1.17万吨危险废物被安全转移处置
2025-08-20 10:17
近日,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以下简称一分院)公益诉讼检察官余友前邀请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对潼南区一处废弃厂房危险废物处置情况开展“回头看”。
▲8月13日,市检察院一分院检察官余友前邀请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行政机关负责人,涉事企业代表对该案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市检察院一分院供图
眼前景象令人欣慰:曾经堆积如山的1.17万吨危险废物已全部安全转移处置,锈蚀破损的厂房屋顶也已修缮一新,潜在的环境风险彻底消除。而半年前,这里还潜藏着一场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
2025年1月,一分院收到市审计局移送线索:潼南区某环保科技公司(原从事电镀污泥处置)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已于2023年底失效,但其厂房内仍违规贮存大量危险废物未处置,存在重大环境污染风险。
经实地勘查,检察官发现该企业厂房内累计违规贮存电镀污泥等危险废物高达1.17万吨。因企业经营困难、无力续证,危废长期超期贮存。贮存场所锈蚀破损,棚顶漏雨,部分包装袋周边已有渗漏痕迹,完全不符合“防渗漏、防流失、防扬散”的安全要求,被检察官形容为威胁区域生态环境的“定时炸弹”。
鉴于污染尚未实际发生但风险巨大紧迫,一分院于1月20日立案,并成立专案组。电镀污泥富含镍、铬等重金属,经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评估确认,一旦泄漏将对周边土壤和水体造成难以逆转的严重污染。专案组据此判定此案符合预防性环境公益诉讼条件,强调“公益诉讼不能坐等污染发生再补救”。
2月,一分院依法向负有监管职责的潼南区生态环境局发出公益诉讼审前检察建议,督促其立即整改,消除重大环境风险隐患。潼南区生态环境局高度重视并行动,但整治遭遇困境:涉事企业深陷股东及合同纠纷,法人及账户均被法院冻结,无力承担巨额处置费用。潼南区委、区政府随即要求区生态环境局和高新区管委会启动代为应急处置程序,转运费由潼南高新区管委会垫付,涉案企业将在资产清算后进行分期还款。
在检察机关持续跟进监督下,6月潼南区紧急抢修加固破损棚顶以阻隔雨水,并启动1.17万吨危废的全程闭环转运工作,将其安全转移至专业环保企业进行无害化处置。
至8月1日,所有危险废物都被安全处置完毕。潼南区生态环境部门评价此案为预防性公益诉讼的“重庆样本”。通过“诉前磋商+检察建议+持续跟进”的全链条监督模式,有效推动“检政企”协同,将重大环境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并促使行政机关治理理念向“主动防控”转变。潼南区生态环境局与高新区管委会还随即部署了对园区内所有企业危废贮存场所的专项排查整治行动。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