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界|乡里娃还桑记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通讯员 向晓秋 冉义

2025-11-19 08:30

▲2025年7月2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正在将一筐筐蚕茧整齐码放。通讯员 向晓秋 摄

在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青山依旧,桑林如海。44岁的赵志——一个地道的“乡里娃”,正弯腰查看蚕宝宝的生长情况。这个童年时最熟悉的场景,如今成了他创业的全部。

▲2025年5月20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和妻子正在采摘桑叶。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5月31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正在收蚁。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6月30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正在消毒。通讯员 向晓秋 摄

和许多山村孩子一样,赵志的童年记忆里,满是“家家户户养蚕”的盛景。长大后,他随大流南下广西打工,但城市的繁华始终抹不去心底的那片桑绿。“每次看到那边的桑蚕产业,就会想起老家,总觉得我们垫江的好东西,不该被忘了。”

带着这份朴素的乡情与见识,2024年2月,这个曾经的“乡里娃”毅然归来,在文龙村流转160亩林地,当起了“新蚕农”。

▲2025年6月13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正准备上山采桑叶。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6月21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正在给蚕宝宝喂桑叶。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5月24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的妻子正在喂桑叶。通讯员 向晓秋 摄

创业维艰。去年11月,首批蚕宝宝就因天气原因,只成功养出一季。8张蚕,24万条生命,这是他梦想的起点。

但赵志身上有着“乡里娃”特有的韧劲。他将在外见识的新理念与童年记忆里的老方法相结合,四处学技术、引设备、搭蚕架。他的努力赢得了专业领域的注意:今年10月,重庆市蚕科院正式委托他的基地,试养6个品种、共12张蚕。一个月后,他成功克服低温等困难,取得了很高的存活率。 这份来自权威机构的信任,标志着他的养殖技术已从“凭经验”走向了“专业化”。

▲2025年5月25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与妻子放簇。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5月25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熟蚕即将吐丝。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5月25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蚕开始吐丝。通讯员 向晓秋 摄

▲2025年5月25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结茧。通讯员 向晓秋 摄

如今,赵志的蚕桑事业已走上正轨。他为我们算了一笔账:

一季:养殖8张蚕,约产茧1000斤。按照当前市场价50-60元/公斤计算,一季的毛收入在2.5万至3万元之间。

一年,可养8季,收入预计20万元。

这笔账,算清了老手艺的新价值。而这位“新蚕农”的蓝图远不止于此:“我计划明年一季养20张蚕,后年一季养50张蚕!”这张不断扩大的蓝图,向村民们证明,这门“历史经典产业”,依然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希望”。

如今,赵志的蚕茧以稳定品质打开了沿海市场。他让沉寂的桑林重响“蚕桑曲”,更让乡亲们看到了老行当的新希望。

▲2025年7月2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蚕茧丰收,由当地人大代表等组成的志愿者帮助赵志采蚕茧。通讯员 向晓秋 摄

“咱们文龙村的蚕丝,又飘起来了。”赵志的梦想很简单:让自己的日子更好,也让老手艺成为乡亲们的致富经。这位“乡里娃”的回归,为故乡织就的,正是一条扎根于文化、通往未来的新丝路。

▲2025年8月4日,垫江县五洞镇文龙村,赵志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通讯员 向晓秋 摄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黄景琳   审核: 万难 主编:崔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