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疙瘩茶社”三杯茶 巧解村民千千结
2025-10-28 19:36
10月26日,武隆区火炉镇万峰村,秋意渐浓。村活动室旁一间挂着“疙瘩茶社”木牌的小屋里,茶香氤氲。村民老王和老李相对而坐,面前的茶杯冒着热气。

▲疙瘩茶社。通讯员 代君君 摄
半小时前,两人还因田埂边界争执不下,此刻却语气平缓,你一言我一语地捋着当年的田界。村支书张伯君一边执壶添水,一边轻声插话:“都是邻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子不能好好说?”
这样从“红脸”到“和气”的转变,在“疙瘩茶社”已成为常态。

万峰村地处武陵山区,村民大多世代为邻。林地、田埂、家禽、水源……生活中不免会遇到一些细碎的摩擦,若不及时化解,便容易在心里结成“疙瘩”。
“过去村里也设调解室,但很多人不愿意去。”张伯君说,“一走进去,就像上了‘公堂’,还没开口就觉得矮人三分。”
2025年初,村里商量,能不能换一种方式?大家想到本地人爱喝茶,何不把调解从“会议室”搬到“茶桌”上?
2月,一间闲置的村委会房间被收拾出来。几张旧沙发、一方木茶桌、一套茶具,墙上挂起手写木牌:“疙瘩茶社”。没有规章制度上墙,没有严肃的会议记录,只有一杯茶、几句话,目的也只有一个——让村民坐下来,心平气和解开疙瘩。
“先喝茶,消消气,万事好商量。”张伯君说,这是茶社不成文的“开场白”。

▲“喝杯茶,慢慢说。”通讯员 代君君 摄

茶社虽小,却有一套不成文的“流程”。张伯君把它总结为“三杯茶”:
第一杯,是“平心茶”。双方情绪激动时,茶先递上。热茶入口,呼吸放缓,话才能往下说。
第二杯,是“倾听茶”。一方说,一方听,村干部不打断、不评判。茶凉了再续,直到把委屈、顾虑都倒干净。
第三杯,是“和解茶”。症结厘清、办法议定之后,举杯共饮,算是给矛盾画个句号。
今年8月,村民雷家两兄弟因一片林地的砍伐权闹得不可开交。弟弟认为哥哥越界砍树,哥哥咬定是按“老界线”行事。两人吵到茶社,张伯君先奉上第一杯茶。
待情绪稍平,他请两人各自说出经过和依据。听完之后,张伯君带上两位曾参与当年划界的老党员,3人顶着日头进了山。在半人高的草丛里,他们扒开泥土,找到一块刻痕模糊的石桩——正是当年的界石。
兄弟俩看到界石,一时无言。回到茶社,第三杯茶端起时,哥哥低声说:“是我记岔了。”弟弟接话:“也怪我话讲得太冲。”

“疙瘩茶社”改变的不仅是矛盾化解的场所,更是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距离。
村民感慨:“以前总觉得干部是‘官’,有事不敢找。现在坐在一块儿喝茶,就像老邻居拉家常,心里不怵了。”
张伯君也觉得,自己的角色变了。“从前是‘判官’,现在是‘茶倌’。判官只管对错,茶倌却要听音、识人、解心。”
据统计,自2025年2月运行至10月底,“疙瘩茶社”已成功调解各类纠纷80余起,大部分是田土、林木、家务事等“小事”,没有一件升级为诉讼或上访。
炭炉上的水壶咕嘟作响,新一壶茶正要泡开。张伯君拈一撮茶叶入杯,热水冲下,茶叶在杯中翻滚舒展。
“你看这茶,一泡下去,沉在底下的老叶也会浮起来。”他说,“我们做的,不过是给乡亲一个机会,让心里的疙瘩也能浮出来、在茶水里化开。”
一场“茶话会”结束,人散了,心却暖了。在武隆的深山里,这间以“疙瘩”为名的小茶社,正用最朴素的方式,一点点磨平邻里间的磕绊,守护着山村的和睦与安宁。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