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农机高手“稻田论剑”,收得快更要收得净——他夺冠的秘诀是……
2025-09-11 18:26
“损失率高于2%就要扣分,割茬高度超过40厘米也要扣分……”
9月11日上午8点半,开州区临江镇龙桥村一片黄澄澄的稻田前,10台联合收割机一字排开——2025重庆水稻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即将拉开帷幕。
▲水稻机收大比武现场。记者 赵伟平 摄
9时许,随着比赛指令一响,30名选手中首轮参赛的10名农机手有序登上农机,经过一番调试后依次下田,现场顿时轰鸣声四起。
农机手们驾驶着收割机在稻田里来回穿梭。有的选手不断调整割台高度,选取“最佳角度”;有的精准把控行进速度;还有的选手时刻调整滚筒转速。随着“大铁牛”前方拨禾轮快速运转,成片的水稻被“吞”进去,秸秆很快被“吐”出来。收割好的稻谷如金色的瀑布一般,纷纷被“收入囊中”,留下一行行稻茬。
▲工作人员正在数稻谷。记者 赵伟平 摄
在2号比赛田块,评审专家见选手速度过快,连忙提醒道:“不是开得快就好。今天的重点是减损,评分标准中损失率占60%,效率才占20%。”
另一位评审专家说:“你们看看3号地块,这位参赛选手路线不直,机器来回作业容易压倒谷子,很显然是农机操作不到位引起的。影响机收损失的因素有很多,如机器型号、水稻成熟度、机手操作水平等,但最关键的还是机手的操作水平。”
开州区参赛机手李小军告诉记者,这次比赛难度比较大,因为下雨的缘故,有的地方稀、有些要干点,高低也会有起伏,要想收得干净,就要像老中医把脉一样,感受每一个细微的变化,迅速做出调整。
见第一组选手操作完毕,评审专家立马上到稻茬里数谷子:先用卷尺测定稻田的长宽,以此确定机收面积。再用绳子圈出一平方米的测定区,抓起稻茬间的秸秆碎屑一颗颗寻找漏掉的稻谷,以此计算出损失率。
▲农机手正在机收水稻。记者 赵伟平 摄
“大比武主要考察农机手三个方面的能力。”评审专家李尚说,一是机手安全操作农机的素质,二是作业速度,三是作业质量。其中,作业质量是最重要的考察指标,包括机收作业过程中割茬的高度和割幅的宽度,以及整个机收过程中的漏穗数和掉穗数。
经过3轮比赛,最终有6位选手获得一、二、三等奖。其中,来自永川区陶义农业机械股份合作社的农机手刘波摘得第一名。刘波在赛后说:“我已有多年农作物机收经验,尤其是连续多年参加机收减损的理论及实践培训,对提升农机操作水平大有帮助。下一步,我将把机收的经验分享给同事,力争收获更多的粮食。”
“总体来看,机手的机收水平、农机安全操作意识等相比前几年有明显进步。”市农业农村委农机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市水稻收获正全面展开,预计今年全市有880万余亩水稻使用机收。“‘减损就是增产。’机收每亩损失减少1%,全市就能增收稻谷约8800万斤,可供10万人吃一年。”他说,举办大比武旨在通过以赛促训、以赛提技,牢牢树立减损就是增产、减损就是增收的意识,加快普及机收减损技术,确保粮食颗粒归仓。
目前,我市机收平均损失率为1.58%,优于现行作业质量标准1.22个百分点。下一步,我市将持续推进农机装备补短板,支持高效低损机具研发制造;稳定实施相关补贴政策,加速老旧农机迭代升级;大力推广农机化生产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力争进一步降低收获损失,促进全市粮食节约和大面积单产提升。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