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赋美乡村!重庆两千余名艺术指导员“扮靓”巴渝和美乡村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伟平

2025-08-22 21:48

8月22日,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委获悉,为助力文化艺术点亮巴渝和美乡村,我市已累计派驻2000余名乡村振兴文化、艺术指导员和辅导员。

55岁的酉阳花田乡中心村村民杨水安一大早起床,就拿起扫帚,把屋子、过道、院坝等处,仔仔细细地扫一遍。这是他近两年才养成的新习惯,即便农活再忙或下雨落雪,都未中断。

“艺术家来到村里,把村子搞得这么漂亮,吸引来了不少游客,让我们的腊肉、香肠都要比隔壁村多卖一两块钱一斤,我们一定要把村容村貌搞好,不能自砸饭碗!”他解释道。

杨水安这一行为习惯的改变,源于艺术家曾令香的到来。

杨水安所住的中心村,位于武陵山深处,海拔800—1536米,距离酉阳县城1个小时车程。

由于土壤贫瘠,多山坡地,且地处偏僻,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不少年老的村民一辈子都没走出大山。如今,这里是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

“我们早晨起床第一件事,不是下地干活,而是花时间扫院子。这一习惯的改变是在3年前。”杨水安说。

3年前,中心村新上任的驻村第一书记曾令香,是四川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到任后,他第一时间走村串户,了解村子的历史、传统风俗、乡村艺术等。

曾令香随后领着一帮学生,拿着卷尺,不仅测量了村办公室等公共空间,连进村公路两侧的村民房屋也量了一遍。他还从成渝两地的4所高校请来一大批艺术家,住在村里搞起了创作。

他们将院坝里堆放的柴火重新归置、码放,打造成装置艺术作品《柴扉美术馆》;用竹编编了一个巨大的喇叭,放在村民的屋顶,取名《传来的都是好消息》;用村里随处可见的石头配上彩色瓷砖,打造了一条五彩斑斓的路,取名《梯》;在村民的房屋外墙上涂涂画画,牛啊花啊,五彩斑斓的……

“还别说,他们几整几不整的,村子一下变得好看起来,慢慢地吸引了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村民杨海明说。

在曾令香的带动下,目前村里已建起了蜂蜜中心、传承工坊、电商中心、农家餐厅、大漆博物馆等,不仅吸引来了游客,还吸引了很多村民回村创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300万元。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累计派驻乡村振兴文化、艺术指导员和辅导员2000余名,开展群众性乡村文艺活动120多万场次,惠及农村居民约800万人次。

同时,我市在37个涉农区县设立文艺下乡工作室、美育创作基地、乡村艺创工作站等210多家机构。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等43名专家和500余名专业人才组建“文艺赋美乡村”专家组、服务队,实现文旅收入增长7.4%。

市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将调动高校、院团、社会组织、企业等积极性,吸引多门类文化艺术专家学者深入基层,聚焦数字艺术振兴、生态艺术疗愈等,深入实施“文艺赋美乡村”行动,持续完善“政府引导—专业介入—村民共创”协同机制,推动和美乡村建设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