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会“蹭饭”就是践行群众路线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6-17 12:21

最近,河南周口鹿邑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靠着去村民家“蹭饭”火出了圈。不是说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吗?然而,这事儿不仅没挨骂,反而收获了百万粉丝,甚至连《人民日报》也给了一个大大的赞。我们不禁要问,一个“蹭饭吃”的干部,怎么就能获得官方认证?

“到点了,到点了。蹭饭,蹭饭!”翻看董桂林的抖音账号,每到饭点,他就会拿着碗筷和村民“偶遇”,然后就顺理成章地蹭上一顿饭。魔性的笑声,加上地道的河南话,就是这样土里土气又喜感满满的视频,竟然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收获了140多万粉丝。

有人说董桂林的“蹭饭”之道蕴含着深刻的治理智慧,也有人质疑他不务正业,大有作秀之嫌。面对镜头,董桂林解释说“蹭饭”是因为和大家不熟悉,想通过这种近距离接触的方式,以点带面了解村庄的真实情况。

当然,董桂林“蹭饭”也有自己的规矩,那就是专往孤寡老人、困难户家里钻,只吃“碰饭”,碰上什么吃什么,绝不给村民增加额外的负担。此外,他还入乡随俗,自带牛奶、鸡蛋等当作“蹭饭礼”。

当他坐在小饭桌旁,端起碗筷就吃的架势,俨然就是一位“不拿自己当外人”的地道农家小伙。百岁老人亲切地喊他乖乖,饭后和村民“击拳”,陪大娘聊聊柴米油盐。就这样,董桂林收获了民心、也了解到了民情。他非但没被村民嫌弃,反而让大家抢着预约,成了村民的“团宠”。

细一琢磨,这哪是单纯地蹭饭,董桂林分明是把“办公室”安在老乡的灶台边。村民日子过得好不好,有哪些需要帮助解决的事,对村里工作有什么建议,最近出台了哪些新政策……都在一碗家常便饭里被他“尝”得明明白白。正如他所说,“看似是蹭饭,实则是陪伴。”

谁说年轻人不愿吃苦?谁说干部就该板着脸?谁说群众不愿讲真话?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董桂林的“蹭饭”之妙,妙在把群众的不敢言变成了真心话,妙在把日常交往变成了干群的粘合剂,妙在把农产品变现成了“真金白银”,更妙在让群众看到了新时代青年干部的积极形象。

会“蹭饭”是一门深植于基层的治理功夫,是对“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群众路线的躬身实践。不少网友说董桂林的火是意料之中、情理之中的事,当同龄人以躺平为荣的时候,他却把申论写在大地上,把理想实现在农村。

我们也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董桂林”扎根基层一线,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迈开步子,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吃一碗饭,在饭菜升腾的热气中,品味出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共赴振兴之路的无尽力量。(评论员 罗贤为

来源: 石柱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