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味道焕发新生机 涪陵推动“风脱水榨菜”“鲜食榨菜”标准化生产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5-09-18 20:22

数十架无人机低空掠过,一粒粒榨菜种子如细雨般洒进平整的土地……白露刚过,正值榨菜播种时节。在“世界榨菜第一村”——重庆市涪陵区江北街道二渡村,这场别开生面的无人机直播让菜农们看得目不转睛。

“潘书记,啥时候咱们榨菜也能用机器收啊?”听说无人机播种一亩地就能省下150元,菜农们纷纷围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潘晓江,急切地打听机械收割的进展。“人工砍菜太累,成本又高,我们都盼着多挣点。”

▲无人机低空掠过,一粒粒榨菜种子如细雨般洒进平整的土地。受访者供图

潘晓江笑着回应:“快了,区里正在大力推进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的标准化生产,从选种到加工、销售,全部都要走标准化的路子。”他告诉大家,“将来种得轻松,赚得更多!”

田埂上,响起一片爽朗的笑声。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专委会成产业“新引擎”

·

2024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3.84万亩,榨菜产业实现人均纯收入3805元,总产值突破155亿元。

尤其让涪陵人自豪的,是当地独有“风脱水榨菜”——经自然风干、传统工艺腌制,成就了其鲜香脆嫩的独特口感。然而,这项传统技艺正面临挑战。“依赖天气、周期长、成本高,传承越来越难。”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榨菜研究中心原主任范永红不无遗憾地说。

同时受到冲击的,还有涪陵“鲜食榨菜”。在涪陵马武镇,重庆彭婆婆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新鲜青菜头,经特定加工工艺及配方制作的“鲜食榨菜”,更受消费者喜爱,远销海外,每斤卖到20元。但近几年,市场上涌现大量低价“鲜食榨菜”,严重冲击精品榨菜市场。

“做好产品、护住品牌,必须靠标准化。”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主任熊铁骑坦言,过去涪陵榨菜多种植分散、产销衔接弱、产业链协同不足。他说:“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实现从种子到销售的全链条标准化。”

据统计,涪陵榨菜常年种植规模70万亩左右,覆盖23个镇街、40余家企业、2000多个加工户和197家专业合作社。

▲青菜头丰收时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如何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涪陵区供销合作社成立区农合联“榨菜产业专业委员会”,广泛吸纳重点企业、规模合作社、科研单位、服务组织和流通代表。

“它不只是开会的地方,更是协同平台和利益纽带。”熊铁骑说,专委会通过信息共享避免盲目生产,协调订单和价格,既保障企业原料品质,也稳住农户收益。更关键的是,它能集中力量突破共性技术难题、联合申报项目,“把分散的环节串成链,以统一声音对外谈判,真正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引擎’。”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保姆式服务”覆盖全程

·

在二渡村,大家总能看到范永红在田里忙碌的身影。虽然已经退休,从整地到播种,他仍守在基地,手把手指导农户:选什么种子、地耕多深、沟开多宽、如何匀播……事无巨细。

“标准化,第一步就要落在田里。”早在20多年前,渝东南农科院榨菜研究中心就设在二渡村,范永红说,“最关键的是技术人员不能离开土地。”

与此同时,涪陵区供销合作社依托完整组织体系和城乡服务网络,大力推进覆盖榨菜全产业链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为农户提供“耕种防收”全程或单环节托管,“就像请了个‘田保姆’”。

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副主任张建明介绍:“‘耕’包括深翻、旋耕、开厢等机械服务;‘种’是推广良种、集中育苗、机播机栽;‘防’是统防统治,用无人机绿色防控;‘收’是组织机收队,解决劳动力不足、成本高的问题。”

这种“你种菜、我服务”的模式,既缓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难题,也提高了榨菜的产量和品质稳定性。

如今,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已构建起以区为农服务中心为枢纽、镇街基层社为支点、各类农机和植保组织共同参与的服务体系,牢牢稳住了榨菜产业的“第一车间”。

此外,为农服务中心还提供代办、代账、融资等“代理服务”,切实为合作社减负,让他们更专注地开展标准化生产。

用标准守住“老味道”,让榨菜成为“涪陵名片”

·

“传统风脱水榨菜一斤成本超过12元。”“那些卖两三块钱的所谓‘鲜食榨菜’,恐怕品质难保证。”“我们必须用标准守住工艺、稳住品质!”

……

9月15日,在涪陵区供销社会议室,榨菜专委会的成员单位再次齐聚,商讨推进“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标准化工作。

▲风脱水榨菜和鲜食榨菜展示。受访者供图

从2022年起,涪陵区供销合作社就联合相关部门、协会及老字号企业,共同制定“风脱水榨菜”“鲜食榨菜”行业标准,对原料、风干、腌制、加工等每一道工序都做出细致规范。同时鼓励企业研发适合鲜食的新品种,配套种植技术、采收、冷链及分级标准。

“我们要让传统工艺不走样、品质不降低。”熊铁骑说,通过“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的标准战略,既守住了非遗技艺的“根”与“魂”,也为产业插上创新的“翅膀”,让涪陵榨菜成为高端市场的“乡愁味道”。

不久前,由涪陵推动制定的《榨菜-规格和测试方法》国际标准新提案获全票通过,正式立项。

“质量是生命,标准是支撑。”涪陵区榨菜产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涪陵就在全国率先推出榨菜生产标准。40多年来,榨菜产业历经手工作坊、商品化、半自动化、自动化、智能化五个阶段,标准体系也在不断迭代。

截至目前,涪陵榨菜在种子、生产环节标准化率已超90%,半成品加工标准化率达80%,成品实现100%标准化。一套覆盖全产业链的标准体系,正推动“长江上游榨菜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