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同质化竞争 巫山脆李为什么行?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5-08-29 22:11

持续3个月的巫山脆李产销季刚刚结束,重庆巫山县政府就传来好消息:脆李已覆盖全县23个乡镇的6万余户农户、20万余名果农;李农户均收入2万余元,同比增长33.3%,户最高收入达120余万元。

历时20年,巫山脆李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强。

20年前,在巫山脆李的故乡——巫山县曲尺乡,脆李仅零星分布于农户的房前屋后,少量脆李随长江客船运往湖北市场,售价每斤最高几角钱。这里山大沟深,土地坡度陡,多为荒芜的林地,乡里一直想用这些地块发展产业,但“种什么”成了一件让人发愁的事。

思来想去,乡干部想到了本土的脆李。2006年,曲尺乡党委、政府动员全乡农户在老李树下移植新苗,每种一棵补贴1元钱。目前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30万亩。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积极作为,让巫山脆李成了实打实的富民产业。”巫山县副县长彭晓蓉说。

“就连巫山脆李这个品牌,都来自市场。”巫山县政协副主席王柏林介绍,脆李最早不叫“脆李”,老百姓曾称其为“土李子”“老李子”,后来农户反映消费者因其口感脆爽而称之为“脆李”,政府因势利导,将巫山脆李注册为地理标志,并统一市场形象。

一个独特的乡村产业赛道——“土气”和特色,让巫山脆李避免了同质化竞争。

“早期的脆李个头小、容易开裂,育种成熟后,这些问题得到了解决,脆李才具备了大面积种植的条件。”脆李选种育种带头人、巫山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黄明说,如今脆李新品研发还在继续推进,国内一些知名农业科研机构也加入研发行列。

对乡村产业来说,一方面要防范市场风险,另一方面要防范自然灾害,而后者对巫山脆李是更大的考验。黄明说,目前病虫害整体防治技术已经普及,县里会在关键时间节点发出病虫害防治提示和技术操作小视频,李农们一呼百应,积极参与。雨水和干旱曾给李农造成较大损失,巫山已找到应对之策:推广单株覆膜,建设伸缩避雨大棚;强化灌溉,整治水池。

20年磨一剑,巫山脆李品牌产生溢出效应:以其命名的白酒、果酒、啤酒、酸奶等商品层出不穷,春季长江两岸的李花吸引众多游人,夏季山崖上的民宿成为网红……

维护好特色产业的独特性,市场带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并且常抓不懈——这是巫山脆李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的启示。

来源: 新华社  
编辑: 邱春   审核: 颜安 主编:邹密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