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田间为梁平稻“打分”:“生态优、技术新、米质好、产量高!”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5-08-22 22:37

8月稻浪翻金,梁平迎来一场特殊的“丰收阅卷”。

8月21日清晨,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胡培松一行深入梁平区安胜镇龙印村的千亩稻田,实地检阅绿色良种良法示范成果。

院士团队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评,最终为梁平水稻打出高分:“生态优、技术新、米质好、产量高——梁平稻,种得很成功!”

▲院士团队考察梁平区蟠龙镇扈槽村的“高山绿色高值水稻育种基地”。记者 彭瑜 摄

谢华安、胡培松两位院士一大早便踩着田埂间的露水,走进示范基地。他们俯身拈穗、察看稻态,不时与技术人员交流问询。

梁平作为国家级产粮大区、“巴蜀粮仓”核心区,已累计建成25万亩绿色水稻示范基地、5000亩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成为全国绿色水稻种植的标杆。

“好山好水好田,果然名不虚传。”谢华安院士赞叹道。他特别提到梁平气候温润、生态洁净,无旱无涝,自南宋“万石耕春”以来就是农耕宝地,“这样的环境,注定能种出好稻米!”

▲基地执行负责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彬(左二)向院士团队汇报。记者 彭瑜 摄

这片示范基地由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领衔,联合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与梁平区政府共建而成。目前已建成230亩绿色科研示范田和1000亩“品质+产量”双提升示范区。

站在田头,基地执行负责人、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彬向院士团队汇报:“我们整合3个国家级及省部级实验室资源,已推广7个水稻新品种、2项新产品和5套绿色种植模式。”

他指着眼前一片壮实的稻株说道:“过去亩产只有500公斤左右,如今通过绿色生产技术体系,稳定在700公斤以上,今年有望突破800公斤!”更令人振奋的是,2024年,基地在肥水协同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氮肥利用率提高至42%,节水率达到43.8%,增产超30%。

院士们频频点头,详细询问技术细节。基地通过“全环节”绿色节本高效种植、“全过程”社会化服务托管和“全链条”产业融合开发,真正实现了“最适规模、最少药肥、最省人工、最大效益”。

▲谢华安(右一)院士站在稻浪中肯定梁平稻是安全健康的绿色稻。记者 彭瑜 摄

随后,院士一行转赴蟠龙镇扈槽村——这里海拔超800米,是梁平高端大米的主产区。2024年,四川农业大学陈学伟团队在此建立“高山绿色高值水稻育种基地”,开展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攻关。

“我们筛选了24个获奖稻种,最终选出川优6709、神农优452等适宜品种。”陈学伟说,“它们不仅米质优良、产量稳定,还对重金属镉低吸收——是真正的‘健康稻’。”

院士们兴致勃勃地走下稻田,亲手丈量株高、穗长,捻开谷粒察看米质,笑容欣慰。

“梁平稻,示范得很成功!”谢华安院士站在稻浪中高声肯定,“结实率高、米质好、产量稳,更是安全健康的绿色稻——老百姓肯定喜欢!”

这些成果已转化为品牌价值:“冷沙”“鑫瑞福”大米先后荣获“重庆十大好吃大米”称号。2025年,梁平投入2000万余元,推广43.8万亩水稻绿色生产与品牌建设,全面推动产业从“高产”迈向高质高效。

烈日渐高,院士的身影融入金色稻田。这场田间“大考”的背后,是一个产粮大区坚定走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梁平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现场。通讯员 刘辉 摄

同日,院士与专家团队还出席梁平稻产业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为品种选育、品质提升与检测标准进一步建言献策。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审核: 邹密 主编:郭晓静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