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重庆
更多的资讯等着你...
立即下载
新重庆

主流新媒体 重庆第一端

立即下载

从“空心村”到“世界最佳”——武隆荆竹村的绿色蝶变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刘冲 2025-11-14 20:05

▲荆竹村“无有图书馆”。记者 刘冲 摄

深秋的薄雾轻笼着武隆区仙女山,晨光透过云层,照亮了荆竹村“无有图书馆”的玻璃幕墙。11月14日,在这个由旧烤烟房改造而成的空间里,乡村咖啡师冉光芳正娴熟地冲泡着带有本地茶香的“乡村特调”。书架旁,记录村庄变迁的图册与时尚杂志并置,无声地诉说着这里的过去与现在。

▲乡村咖啡师冉光芳正在展示刚制作的咖啡。记者 刘冲 摄

这个曾因石漠化严重、青年远走而被称为“空壳村”的贫困角落,如今已成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2025年1至10月,全村接待游客近3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约950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39万元,同比增长51%。

探寻这场蝶变的密码,需要走进它的生态本底、人才活水与共赢机制。

生态筑基:在修复与转化中重塑价值

荆竹村的命运转折,始于对“靠山吃山”的重新理解。面对喀斯特地貌带来的石漠化困境,“生态就是宝,丢了再难找”被写入村规民约,成为全村共识。

▲游客正在采摘蓝莓。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荆竹村专家院士基地,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团队建立的科研基地,让蓝莓、葡萄等20多个高山水果品种在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扎根。这片200余亩的基地,不仅是西南大学的实验田,更带动周边发展水果种植500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1000万元。

生态价值的转化,在村民的选择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村民吴志强是这场转型的亲历者。这些年,他将经营多年的烤烟田改种高山糯玉米,规模从最初的20亩发展到如今的100亩。“种烟收益虽好,但农药、煤烟伤山又伤人。”如今,吴志强的玉米直供村里民宿餐桌,也通过电商渠道销往更远的地方。这份“生态饭”吃得长久又安心,他的成功转型,为其他村民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如今,种植高山蔬果,成了不少村民致富的新选择。

个人选择的背后,是系统性的生态守护。为从源头筑牢生态根基,村里投资1431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累计抚育林木2000亩,修复裸露山体500余亩。同时,村里还安装了20余个环保预警设备并接入街道治理平台,实现“数字+生态”联防共治。这套组合拳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5%,曾经的生态短板,如今已成为荆竹村最亮眼的“绿色招牌”。

人才活水:在传承与创新中激发动能

优美的生态本底,需要人才力量来激活。荆竹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四民工程”(即原村民、新村民、云村民、荣誉村民)汇聚起推动发展的澎湃动能。

▲乡村音乐节。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在归原小镇的老茶馆,王万碧的蜡染手艺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哧啦——”蜡刀划过土布,靛蓝的花纹源自山间的植物染料。“这是老祖宗传下的纯天然法子。”她说道。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她将这项传统技艺引入茶馆,让游客在品茶之余还能亲手体验传统手工艺。这种“以用促保”的模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在津蟾洞生态餐厅,负责人李桥打造了一个三产融合的联农带农典范。他的餐厅不仅与村集体形成固定分红机制,还吸纳80余人就业,其中70%为当地村民,帮助村民实现农副产品销售额达20万余元。去年8月,他个人出资20万余元拓宽村道,自发帮扶困难农户,展现出“新村民”的责任担当。

更广阔的人才网络在“云端”展开。通过“云村民”计划,村里汇聚了4万多名线上支持者。直播达人李思颖团队通过“云上荆竹”平台,将村里的糯玉米、老腊肉等特产卖向全国,2024年定向收购村民农特产品就超过150吨。与此同时,向仲怀院士作为“荣誉村民”,在村里设立高山水果种植科研基地,为特色农业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截至今年8月,荆竹村已有486名各类人才长期或周期性在此居住,成为发展的“智囊团”。

产业共富:构建“利益共享”的良性循环

独特的生态与文化吸引了游客,而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每家每户,则需要创新的机制作为纽带。

▲仙女山归原小镇特色民宿。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2014年刚开张时,17间房常空大半;如今20间房得提前半个月预订!”闲适缘农家乐负责人杨小波的对比,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这一变化,不仅源于客流的增长,更得益于村里成立的“乡宿联盟”和全民参股的强村公司——“云上荆竹农文旅发展公司”。

▲荆竹村民宿群吸引了众多游客。记者 刘冲 摄

这个机制的核心,是构建“村民护生态、生态引游客、游客富村民”的闭环。云上荆竹公司作为运营核心,带动47户村民将房屋改造为民宿或农家乐,1至9月吸引过夜游客22000余人次,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通过农产品销售等间接带动村民人均增收2000余元。

共赢的理念体现在产业发展的每个环节。在民宿集群打造中,“乡宿联盟”统一服务标准、统筹客源调配;在农产品销售中,“云上荆竹”品牌为村民产品提供统一包装和销售渠道;在项目建设中,社会资本与村集体形成利益联结,既下山度假酒店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归原小镇民宿。武隆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了让这份“产业饭”吃得长久,荆竹村在服务与管理上不断创新。武隆区在此试点“1+4+N”综合执法监管体系,并在全国首创旅游消费投诉“先行赔付”机制,确保游客体验无忧。同时,“文化·安心游”数字平台实现拥堵预警、一键救援,让游客玩得安心。良好的服务口碑,正推动着荆竹村的富民产业走向更可持续的未来。

主编郭晓静
编辑邱春
审核邹密

版权申明:
  如需转载新重庆客户端原创稿件,请联系新重庆获取授权,转载非新重庆原创稿件请联系版权方获得授权。

热门评论

还没评论 快来说两句

下载新重庆看更多评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