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改活,药材兴,百姓富——城口深山里的中药“财富经”
2025-10-17 21:43
10月16日至17日,城口县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暨“大巴山药谷”招商恳谈会如期举行。这场以“药”为媒的盛会,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药企、专家和投资者,更成为观察城口如何依托集体林改、激活中药产业的一扇窗口。
近年来,这个秦巴山区腹地的县城,正尝试把满山遍野的“绿叶子”,变成老百姓握在手里的“红票子”。
▲城口大巴山药谷。记者 刘冲 摄
林改“破冰”,林下生“金”
清晨的阳光透过林隙,洒在修齐镇茶丰村的淫羊藿基地里。刘胜举弯腰拨开层层叶片,仔细检查成色。“这几天得抓紧收,雨水一来,叶子就容易坏。”他一边示范采收,一边叮嘱工人,“采的时候留三寸梗,明年还能发新芽。”
这片林下基地,是城口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之一。城口县森林覆盖率为72.8%,全县集体林占比92%,人均林地12亩,却长期面临“三难”:林地碎片化——规模经营难;评估缺标准——抵押融资难;生态服务无价——变现难。2023年农民人均林业收入仅1780元,不足全市平均60%。这一困境,在城口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开始破解。
刘胜举正是受益者之一。通过流转林地、规范种植,他带领周边村民发展起高含量箭叶淫羊藿,其有效成分达药典标准的10倍以上,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基地常年吸纳附近的60多名村民务工,采药期每天每人工资120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到“活钱”。
随着林改深入推进,像刘胜举这样的林药基地在城口不断涌现。以修齐镇为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主体”的模式,全镇淫羊藿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
在10月16日城口县举行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发布会上,首次发布了河鱼片区林业生态产品总值为31.38亿元,标志着城口在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实践中迈出关键一步。
放眼全县,城口目前已累计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00余家,发展林下中药材8万余亩。林改,正让曾经“沉睡”的青山,一步步变成可触可感的“金山”。
▲城口展示的各类中药材。记者 刘冲 摄
药谷崛起,产业成“链”
在海拔近2200米的治平乡月亮坪,寇广健轻轻从腐殖土中挖出一颗饱满的乌红杂交天麻。“这个品种,我们摸索了快二十年。”他说。如今,他带领的龙塘坪天麻基地已发展到1000余亩,预计今年产值将突破600万元。
寇广健的坚守见证了产业的变迁,而企业的加入则让产业链不断延伸。在坪坝镇,重庆裕品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组培室里,一排排曲茎石斛幼苗在玻璃瓶中悄然生长。企业负责人介绍,他们通过与中国科学院、重庆中药研究院等合作,突破人工繁育技术,在厚坪、河鱼等乡镇建成仿野生种植基地2000余亩。石斛产业不仅带动全县年就业务工3000人次,更让这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实现规模化保护与开发。
从个体探索到企业引领,城口中药产业正在形成完整链条。在政府推动下,城口联合川陕鄂等地16个区县成立“大巴山药谷”中药产业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在“大巴山药谷”招商恳谈会系列活动中,城口县与十家企业现场签约了中药材产业、林业碳汇开发等10个项目,为“大巴山药谷”建设注入新动能。
截至目前,城口县中药材在地面积稳定在38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带动45%以上农户增收。
红利落地,农户展“颜”
“一天120块钱,这个采收期能干小半个月,抵得上过去种地小半年的收入。”在修齐镇淫羊藿基地,张大姐一边麻利地采叶,一边笑着说。过去她常年在外打工,如今在家门口就业,既能挣钱,又能照顾老人和孩子。
这样的转变在城口并不少见。在招商恳谈会期间,与会嘉宾实地走访了多个示范基地,亲身体验“种植科普基地观光+药膳品尝+中医药康养”的药文旅融合项目,亲眼见证了产业发展给村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在河鱼乡大店村,村民陈启华把家里的林地流转给石斛基地,每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自己还在基地务工。“守着家、挣着钱,还能看着娃读书,这日子踏实。”他说。基地采取“市场主体+村集体+农户”模式,带动长期稳定务工30余人,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增收的路径越来越多元。在高燕镇红军村,林下黄连基地通过“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村民”的合作模式,2024年带动周边6000余人次务工,发放工资71万元,村集体分红8.3万元。村民不仅通过务工获得薪金,还通过入股享受股金,真正实现了“一片林子,多方受益”。
这些实实在在的收益,正在改变着城口农民的生活。据统计,通过林改与中药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县林业生态产业年产值突破30亿元,直接带动2万余户林农增收,户均增收1万余元。
从林改“破冰”到药谷崛起,再到红利落地,城口用实践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路径。在这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再是文件里的名词,而是林间地头的生动实践;中药产业也不仅是产值数字,更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随着“大巴山药谷”建设的持续推进,城口的中药“财富经”,还在青山绿水间继续书写。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