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粮食日|“少点先吃,不够再加” 节约粮食在西南大学蔚然成风
2025-10-15 15:56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联合国确定全球主题为“手拉手共倡多样美食,聚合力同创美好未来”。同时本周是我国全国粮食安全宣传周,今年的主题为“粮食节约 人人有责”。
粮食从田间收获到餐桌消费的全链条中,每个环节的损耗都直接影响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在机收减损、仓储保鲜、加工利用等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全链条减损仍有潜力可挖。
为总结我市节约粮食的好经验好做法,我们聚焦收获、储藏、加工、消费等关键环节,通过展现科技赋能减损的实践成果、基层节粮的鲜活案例,诠释“节约减损就是增产”的深刻内涵,凝聚全社会守护粮食安全的共识与合力。
10月14日中午11点,西南大学北碚校区楠园学生二食堂,学生们拿着餐盘,井然有序地在窗口前打饭。“现在打饭,我都是尽量少打一点,不够再加。”学生廖姝涵说。食堂里的爱粮、节粮标语时刻提醒学生们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西南大学北碚校区食堂内,学生们正在打饭。记者 左黎韵 摄
西南大学北碚校区在校师生人数众多,食堂日均加工净菜就有6000多斤。“学校此前建立了‘中央厨房+微厨’的模式,通过在采购与配送环节集中备料,来降低损耗。”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
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中央厨房内,每天新购买的肉类、大骨、蔬菜等新鲜食材通过机械化的淘洗、切丝切片、上浆上粉后,再配送到各个食堂进行烹饪加工。
“根据各食堂每日计划,中央厨房能精准预测食材用量。”该负责人说,“这套系统上线后,我们每年的食材损耗率比原来降低了1/3。”
而加工蔬菜、肉类所剩的边角料也有妙用:剩余的萝卜、胡萝卜可做成泡菜,剩余的肉类则可加工为馅料制作包子、抄手,在科学巧妙的“资源分配”中做到物尽其用。
每天中午11点前,各食堂工作人员就开始将饭菜陆续送至学生选餐区。在楠园学生二食堂,食堂橱窗显著位置都贴上了“节约粮食”“厉行节约”主题海报;餐桌上还摆放了由学校学生社区特设党支部设计的“光盘行动”宣传桌牌:“光盘人士专座”“别说吃不完,盘它就对了”“确认过眼神,你是能光盘的人”……一个个诙谐幽默的桌牌标语,时刻提醒同学们爱惜粮食。
记者跟随学生队伍来到打饭窗口,只见食堂餐台上摆放着番茄炒蛋、火腿烩冬瓜、红烧茄子、炒河粉等菜肴,虽然菜式琳琅满目,但每一类菜的分量都不多。
“为了制止粮食浪费,我们制定了少炒勤炒的出餐模式,后台的3位掌勺从上午10点开始炒菜,一直要忙到中午近1点,一旦发现菜量不够了,就赶紧补菜。”食堂经理李志华说。
在给学生分配饭菜时,食堂工作人员会主动提醒学生有“小份菜”“半份菜”可供选择,建议学生少点先吃、不够再加。李志华说,这段时间他们还推出了轻食餐,少油少盐的水煮菜、鸡腿肉很受学生们的欢迎。
反对铺张浪费、合理点餐的文明举措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学生的行为。
“阿姨少打点饭,我吃不到这么多。”这天,大三学生喻美龄在出菜口打饭时主动说。
她告诉记者:“以前总觉得吃饭剩几口没事,现在才觉得这种浪费行为很不好。”如今,她不仅每餐都坚持做到光盘,而且看到周围同学把没吃完的饭菜倒掉,她还会上前提醒。
“学校发挥农学特色优势,定期举办土壤文化节、丰收节等活动,也经常性依托学生社区自我管理委员会,组织学生志愿者或学生监督员深入食堂厨房参与食材加工及售卖、卫生监督、光盘提醒,让同学们通过劳动实践体会食物的来之不易,增强节粮意识。”西南大学党委学工部园区育人科科长唐飞说,他们还将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形式,分享节约粮食的故事,营造文明新风尚。
相关新闻>>
永川有群“农机医生”专为机收“把脉” 14年减损粮食上千万斤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