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重庆|水润山城 绿满生金——重庆武隆区践行“两山”理念观察
2025-08-18 09:07
夜幕降临,游客们坐拥山谷,面朝绝壁,主题演出《印象武隆》的鼓点伴着璀璨灯光擂响崖壁。一声声苍劲的川江号子“嘿——嚯——”荡过武隆喀斯特峰峦的夜幕,赤裸脊梁的汉子们在虚拟的惊涛骇浪中躬身如弓,肩头绳索深深勒进皮肉,仿佛要将整个生命楔入奔腾的江水。这荡气回肠的号子,喊出了重庆武隆人与水的“共生密码”,化作了今日点绿成金的生态密钥。
曾几何时,这水是求之不得的“苦水”。水的故事从求生存的悲壮,转向了谋发展的辽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武隆的千沟万壑。
如今,以山为骨、以水为魂的武隆,正将昔日赖以生存的江河,转化为驱动全域旅游发展的“绿色财富”。水利兴旅,碧水生金,一江清流滋养了万千百姓的“旅游饭”。这不仅是生态优势向发展胜势的华丽转身,更是“两山”理念在武隆大地写下的最生动、最磅礴的时代答卷。
绝壁天河
血肉之躯凿出的“生命线”
站在武隆区长坝镇前进村黄岩组的扯情岩俯瞰,200米高的绝壁如刀劈斧削,一条银灰色的水渠悬在近乎垂直的岩壁间,蜿蜒伸向远方——这便是当地人敬称的“天河”,一条令人惊叹的挂壁水渠。
记者跟随守渠人李武凤,弯腰行走在不足一米宽的巡渠道上。身旁水声潺潺,另一侧则是深逾200米的悬崖。“我每天最少巡水一次,水中的垃圾、枯枝都会一并清理,同时检查沿途安全隐患,是否有落石。”李武凤说。
据了解,扯情岩挂壁水渠引水自大洞河牛金山河沟上游的地下泉,经花子洞,穿行于险峻的悬崖绝壁之间。全长4285米的水渠,包含3505米明渠和780米半隧道,全部“镶嵌”在300多米高的崖壁半腰。最窄处仅容一人弯腰贴壁,方能小心通过。
“以前挑一担水,至少要走两个小时。”前进村村民黄大伦的回忆,道出了当年“十户九渴”的绝望。“那时候都是‘一水四用’,先洗菜,后洗脸,再洗脚,最后去喂牲畜,一滴都不浪费。”正是这份艰难,点燃了前进村村民骨子里的渴望——向悬崖要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前进村人曾尝试凿崖开渠,直至1996年,他们终于下定决心破壁修渠。在坚硬陡峭的崖壁上仅靠腰间套上麻绳,从山顶悬垂而下,在缝隙中寻找支点,用钢钎和铁锤艰难地凿出一个个炮眼。
历经三年艰苦卓绝的奋斗,这条由全村300余名青壮劳力用双手、钢钎和铁锤开凿的生命之渠,终于在1999年完工。山泉入村的那一日,黄大伦记忆犹新。清冽的水流自山涧奔涌而下,沿着新修的沟渠蜿蜒流淌。老人们用颤抖的双手捧起泉水,孩童们赤着脚丫追逐水流,清泉流过每家每户,将生机注入这片干渴已久的土地。
如今,这条“天河”早已超越了引水的初衷,独特的挂壁水渠吸引了各地游人前来观光打卡,成为武隆的新景点。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他们的到来让各家各户的土鸡土鸭、高山玉米等农产品供不应求,农户的增收途径被拓宽。
“扯情岩挂壁水渠沿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具有峡谷深邃、森林丰茂、溶洞众多等特点,景色四季变换,极具观赏性。”武隆区副区长唐文坚说,目前区里正在大力开发悬崖漂流、五桥联动等旅游产品,准备建设集自然探险、科普教育、文化沉浸等板块于一体的综合型AAAA级景区。
碧水守护
退伍渔民织就“巡护网”
夜已深,武隆群山沉入墨色,芙蓉江在月光的照映下更显几分深邃。一艘巡逻快艇刺破宁静,引擎低沉的轰鸣在寂静的峡谷间荡开。护水人传光明和陈华东鹰隼般的目光穿透朦胧夜色,细细扫视着沉睡的江岸。
“注意右前方!”传光明压低声音发出指令。快艇提速靠拢过去,果然,一个模糊的人影正蹲在水边,鱼竿已然甩出。“禁钓期!禁止下竿!请立即收竿!”清亮而威严的声音一出,垂钓者慌忙收线。二人敏捷地跃上岸,没有呵斥,而是耐心地解释:“老乡,眼下正是鱼儿繁殖的关键时候,禁钓是为了子孙后代还有鱼吃啊。”对方脸上的尴尬渐渐化为理解,默默收拾好渔具离开了。这样的场景,在传光明和陈华东的巡护生涯中,早已不知上演了多少回。
陈华东,这位昔日的渔民,自2021年起便守护着这一江碧水。“以前常年捕鱼,江边哪些地方好钓鱼我都知道,找他们容易得很。”他笑着向记者道出“找人秘诀”,“有时附近的村民也当我的‘线人’,看到可疑的船进来就给我打电话,大家都在为守护这江水出力呢。”
像传光明和陈华东一样的护渔队遍布芙蓉江武隆段及其主要支流,他们在劝阻非法捕捞的同时,清理江面垃圾也是职责所在。船舱里常备的垃圾钳、捞网,无声地见证着他们的付出。每一次弯腰拾起垃圾,每一次苦口婆心的劝导,每一次深夜的蹲守,都是对“守护”二字最朴素的诠释。
守护芙蓉江,不仅依靠守水人的奉献,更需科学的机制支撑。武隆区创新建立了“1233”河流管护闭环工作机制:以“一巡”为基础,镇村级河长常态化广泛巡查,流域河长适时巡查,区级河长定时重点巡查,形成全覆盖的巡查网络;用“两函”促落实,区河长办每季度向区级河长发送履职提示函和问题提示函;靠“三单”明责任,通过问题单、任务单、督办单三张清单,明确问题解决时限、责任人员和解决措施;以“三报”显成效,问题整改报告、履职报告、区级河长述职报告构成完整的监督闭环。
这套机制成效斐然:2023年,武隆三级河长累计巡河12618次,发现问题165个;区河长办向11个责任单位开出问题清单16份,涉及问题59个,整改率达100%。
这一份份亮眼的数据,让芙蓉江石桥段水质持续稳定在Ⅱ类及以上。护水者们以无私的奉献和默默的坚守,保护芙蓉河的清澈。
活水润村
从穷山沟到联合国“最佳旅游乡村”
仙女镇荆竹村的清晨,是被潺潺的溪水和袅袅的茶香唤醒的。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溪畔,“归原茶馆”里,一把硕大的老铜壶“咕嘟咕嘟”欢唱着,青瓷杯里嫩绿的茶叶缓缓舒展,沉浮间释放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游客们散坐在老竹椅上,捧着温热的茶杯,目光流连:院墙上,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巧手制作的蜡染蓝布与精巧的竹编簸箕相映成趣。然而,眼前这幅恬静美好的画卷,曾是村民不敢想象的奢望。
“以前村里的环境哪是现在这样哦!”茶馆负责人王万碧一边麻利地为客人续上茶水,一边感慨,“垃圾随手丢,污水随便排,一到下雨天,山上的泥巴冲下来,溪水就变得又浑又黄,还带着一股味儿。别说吸引游客,自己看着都糟心。”
转机始于那场彻底的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
“武隆区作为水利部定点帮扶县,通过制定山体、沟渠、林地、农田保护方案,投资1431万元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示范项目。”武隆区水利局局长柯晓东表示,荆竹村还围绕文化服务类生态产品市场化经营开发,试点推进荆竹村VEP(特定地域单元生态产品价值)核算项目清单和生态资源转化机会清单编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市级差异化改革试点,引导30余户农户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流转林地经营权,年收益20余万元、户均增收超7000元。
据了解,武隆区杨柳塘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项目在市联交所成功交易,成交金额8580万元,主要交易内容为杨柳塘生态清洁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增量价值4383万元和20年期水土保持农业产业生态产品4197万元。
活水带来的不仅是生态的复苏,更是发展的机遇。一座乡村图书馆临溪而立,巨大的玻璃幕墙如同一幅流动的画框,将葱郁的远山和澄澈的溪流尽收其中。一位咖啡师正专注地在拿铁上拉出精美的树叶图案,浓郁的咖啡香与书香、茶香奇妙融合。正是这种传统与现代、生态与人文的完美交融,让荆竹村从中国众多乡村中脱颖而出,将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颁发的“最佳旅游乡村”金质奖牌,牢牢嵌在了这个渝东南的翠绿山坳里。
这碗由清澈活水滋养出的“旅游饭”,改变了村民的生活。曾经以种植烟叶为生的冉光芳,如今已是“无有”图书馆咖啡馆的工作人员,“以前种地又累又辛苦,一年到头收入也没多少。”谈到如今的生活,她笑得合不拢嘴。“现在学会了做咖啡,真没想到,水流清了,这‘财’也跟着水流进村了!”全村200人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近100名年轻人回村就业创业。
电商基地里,山泉水冲泡出香醇的本地高山绿茶,更通过直播镜头,将村集体参与开发的“雪泉高氧水”远销澳大利亚、新加坡,实现“山泉变富民泉”。昔日寂寥的山村,2024年接待游客1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亿元。
水的故事从未停止流淌。武隆区践行“两山”理念之路,书写着武隆最坚韧的奋斗和关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必将如同这奔腾向前的江河一样,川流不息。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