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钓新规划红线,守护长江生态不松劲
2025-07-09 09:08
7月1日,《武汉市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一纸新规,以两江四区(长江、汉江及四个重点水域)为管理范围,明确禁止一人多竿、一线多钩、探鱼设备诱钓等六类破坏性垂钓行为,为长江武汉段的垂钓活动划清生态边界。相关规定引发关注。
武汉为何如此重视垂钓管理工作?这是因为武汉地理位置好,垂钓资源得天独厚。作为长江中游唯一被长江干流穿城而过的超大城市,武汉水域岸线长,垂钓人群密集,垂钓管理难度更大。过去,有人用一线多钩钓鱼,一竿子钓十几条鱼,甚至把江里的鱼“连窝端”。按照新规,未来武汉钓友钓鱼有“六不得”,比如不得一人使用多竿钓鱼,不得使用探鱼设备、无人机等辅助找鱼群,不得撒有毒有害饵料、窝料和添加剂等。总而言之,新规释放出一个信号:休闲垂钓要遵守规矩,可以“小钓怡情”,不可“涸泽而渔”。
进一步说,对休闲垂钓立规矩,也是因为守护长江生态的成果来之不易,要警惕对现有的阶段性成果造成破坏。2021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长江十年禁渔。这一重要决策,让长江终于迎来了“休养生息”的机会。禁渔前,长江年均被捞走10万吨鱼,电鱼、毒鱼、绝户网等掠夺式捕捞时有发生,连鱼卵、幼鱼都难以幸免。2017年,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跌至“无鱼”等级,白鲟功能性灭绝,白鱀豚难觅踪迹,青鱼、草鱼、鲢鱼、鳙鱼等四大家鱼的卵苗量暴跌90%,江豚更因生存危机被频繁贴上“濒危”标签。禁渔已推进到第5个年头,保护成果显著。长江土著鱼类从禁渔前的308种增至344种,消失20余年的鳤鱼游回武汉段;江豚种群数量从1012头回升至1249头,甚至出现江豚群嬉戏的罕见画面。对此,武汉的老钓友最有发言权,“以前蹲一天钓不到几条小鱼,现在还有人钓到过10斤的大青鱼!”这些变化,是禁渔政策的成效,更是长江生态“缓过劲儿”的标志。
然而,“缓过劲儿”绝不意味着可以松劲儿,生态恢复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让垂钓管理更加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就是为了给长江生态“恢复元气”留足时间,给长江禁渔工作再加一把劲儿。就拿四大家鱼中的青鱼来说,它们需要3至4年才能性成熟、繁衍下一代,十年禁渔仅能支持2至3代的稳定繁衍。在此期间,倘若有青鱼刚好繁衍出下一代鱼苗,若被违规垂钓的钓友过度捕捞,将有可能影响到青鱼繁衍,导致这一种群在生态恢复的关键期遭到破坏。所以,对休闲垂钓进行精细化管理,是为全局计,也是为子孙谋,最终是为了实现鱼能长大、能繁殖的长远愿景。
除了为钓友立规矩外,新规也为垂钓执法出具了一份护鱼指南。就拿配套推出的“汉钓通”微信小程序来说,它为钓友提供了便捷的禁钓区查询和护鱼知识平台,也为执法人员的动态监测提供了有力支撑。既不让钓友乱钓,也不让执法乱罚,守护长江生态势必会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要让新规真正落地见效,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必不可少。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劝阻违规垂钓行为?能否在严格保护核心水域的同时,探索设立更多规范化管理的休闲垂钓区域?解决这些问题,仍要持续推动政策制定更细化,管理执行更精准,并激发全民参与保护长江的热情。真正将一人一杆、一钩一线的规矩,切实转化为鱼群生生不息的空间,长江生态才能实现持续恢复。
守护长江生态,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从无鱼可捕到江豚重现,从乱钓乱捕到有法可依,如今长江生态的改善,凝聚着多方力量。护渔员24小时巡江守护,执法人员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科研人员详细记录物种变化,环保志愿者开展净滩活动清理垂钓垃圾……正是这些力量的汇聚,共同托举起长江重焕生机的希望。如今,漫步长江武汉段,江豚跃出水面的画面越来越常见,市民钓鱼的欢声笑语也越来越多。这是禁渔多年的成果,更是未来生态持续向好的起点。让我们守好规矩,让长江的鱼越来越多,让江滩的景越变越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