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磨子转起来了!” ——探析忠县磨子土家族乡产业振兴的“帮扶密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彭瑜

2025-05-15 17:50

今年“五一”小长假,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的农特产品通过电商,源源不断销往全国各地。

“5天时间,卖了7.6万元。”磨子乡党委书记白炼介绍,市纪委监委帮扶集团驻村工作队接续培育乡村振兴产业,逐步在全乡8个村(社区)建起了完善的产业链,“幸福磨子转起来了!”

5月上旬,记者深入磨子乡,探析产业振兴的“帮扶密码” 。

▲小李村第一书记李塘(左三)正在和村干部分装红薯粉。受访者供图

破局:深挖资源禀赋激活产业“一池春水”

4月中旬,磨子乡小李村生产的粉条检验项目全部符合要求。拿到检验报告后,驻村第一书记李塘悬着的心落了地。

两年前,他初到小李村,干部群众都希望这位来自市招商投资局的第一书记,能给招来两个好项目。

“好项目还得立足本村资源做。”李塘与驻村工作队发现当地村民有种红薯的习惯,但多用来喂猪,“ 加工成粉条卖不更好吗?”

广泛征求意见后,李塘争取到帮扶资金,两个月建好建粉条加工厂,截至目前,累计销售红薯粉条2000余公斤,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

“拿到检验报告,粉条就可以进商超了。”李塘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无独有偶。白河村有1000多亩笋竹,长年缺乏管护。驻村第一书记王国伟刚到白河村时正值5月,见不少邻县市民前来采笋。

“把笋竹产业抓好抓上手。”王国伟建议,驻乡工作队争取到市林科院出资出力,试点改造200亩笋竹林,老竹林焕发了生机。

眼下,大量春笋上市,白河村集体又配备烘干机,对鲜笋进行加工,然后在多个电商平台销售。脱贫户刘兴芬成了采笋带头人,一天采笋可达500多斤,一次能挣500余元 。

在堰口村,驻村第一书记雷臻豪到任不久,提出新建菜油加工坊。全村仅200亩油菜地,村干部和群众觉得这点规模满足不了加工需求。

“交通也是资源优势。”雷臻豪解释,堰口村地处磨子高速互通,既方便从其它地方收购菜籽,也利于菜油运出去销售。他说,“种植基地和销售市场都不局限于本村。”

从2023年10月底投产至今,堰口村菜油加工坊营业收入近70万元,带动全县多个乡镇油菜种植和加工。如今,雷臻豪又向所在单位市信访办争取15万元资金,引进全自动灌装机,解决人工灌装影响品质和效率的问题。

凝心:土家山歌引路唱响党群"奋进和声"

“前头抬啊、后头扛啊,嘿咗、嘿咗。铁肩膀啊、铁肩膀啊,搭起千丈幸福梯......”走进石梯村, 村民们一边干活,一边唱起了村歌。这歌是驻村第一书记陈琛写的,还荣获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第一名。大家都说,“这歌越唱越有干劲儿,越唱越有奔头。”

▲石梯村村歌《开出万里振兴路》获得全市首届巴渝和美乡村村歌大赛一等奖。受访者供图

陈琛来自重庆工商大学,专业是音乐学。两年前,他刚到石梯村时,当地村民可没这么欢快。

“土地贫瘠,一锄挖下去就是石头。”陈琛走访发现,当地种植业很难发展起来,之前有人投资养鱼、种羊肚菌等,但都不是很景气。“看不到希望,所以士气有些低落。”

怎么办?陈琛带领村支两委和部分村民代表先后前往铜梁、万州、湖北等地考察,最后确定养殖肉鸽,投资不大、回报较快。为抢进度,陈琛多方筹资,再拿出自己的工作经费,累计投入10万元,平场地、引种鸽、搭棚子,很快干了起来。

村民觉得冒险,村里先示范养殖。资金不足,村党支部书记罗仕琼带领党员、干部、志愿者等20人搭棚、砌笼子、喂养,免费干了半年多;差技术,陈琛就买书自学、请教相关专家。

“一个搞音乐的,硬是带领大家养起了鸽子。”罗仕琼告诉记者,村里的鸽子从最初200只发展到近800只,到目前已销售200多只,订单都接了100余只。见此情形,村民也开始主动报名养鸽子了。她说,“前不久,村里得到25万元项目资金,群众养殖积极性更高了。”

鸽子养殖,带动了村民种植玉米、豌豆等作物,大家发展产业的积极性逐渐高涨起来。陈琛见状,写下这首《开出万里振兴路》加油鼓劲,这才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过去,偏远的万福村产业发展也比较薄弱。来自华能重庆分公司的驻村第一书记苏林,从“急难愁盼”的问题切入,为村里老人小孩募捐200套棉衣过冬;打通了9组到10组2公里产业路,并在全村安装了310盏路灯。

“几件事捂热了群众的心,发展产业也有了信心。”苏林与村干部带领村民代表到涪陵、江津、合川、石柱等地,考察学习集体经济运营方式与产业发展模式,集中流转成片土地种植水稻、西瓜。

强链:全链协同发展构建产业"生态雨林"

2023年,市委巡视办干部王如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提出把已有项目用好做实,再围绕上下游把产业链建起来。

竹山村西瓜有规模,但销售价格不高。王如春辗转请来市农科院专家提供技术指导,种植西瓜新品种,批发价每公斤一下子涨到10元。

“既要耕种农场,更要拓展市场。”在王如春的带领下,竹山村一方面引进蔬菜“预冷”技术,让顾客收到的蔬菜、水果像刚采摘时那么新鲜;一方面引回村民聂利平做直播带货,去年村集体电商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之前,中塘村建有面条加工厂,但所产面条不够筋道。来自市林业局的孔营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致力于盘活面条加工厂。

在驻乡工作队队长张道学带领下,孔营与中塘村面厂技术人员前往云阳县学习面粉挑选、和面、醒面、配比、剪切等关键技术。今年,他们又请来云阳的面条师傅到村里指导。

“面条加工厂提档升级了。”如今中塘村加工的面条产品不荤汤、Q弹性强、韧性好,畅销县内各个单位食堂,远销重庆中心城区。孔营透露,“今年以来,共销售面条4000余公斤。”

驻乡工作队副队长李楠告诉记者,全乡“一盘棋”,各村产业协同发展,通过上下游关联构建起完整产业链。比如竹山村的电商要销售各村农产品;堰口村的油菜加工、小李村的粉条加工、中塘村的面条加工都向各村采购原材料。

今年初,磨子社区第一书记张晓霞向所在单位重庆建工职院申请,对村集体财务管理开展调研,接着组建专班对磨子乡各村社财务管理进行全面梳理,逐一筛查风险隐患点。

“产业发展起来了,财务管理得规范。”张晓霞表示,下一步还将定期开展讲座与实操培训、督导检查账务,指导选用专业财务软件,提升村集体财务管理。

“翻过岭啊、越过坡啊,嘿咗、嘿咗。乡村大地、乡村大地,开出万里振兴路......”歌声回荡在磨子土家山乡,当地群众都说幸福磨子转起来了。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何维   审核: 郭晓静 主编: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