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共商构建全球性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新重庆-重庆日报精选

2024-12-31 07:29

近日,由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组织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与外来生物入侵国际研讨会在京举办。此次研讨会旨在加强国内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外来生物入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威胁及应对策略。

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近年来,中国正面临外来入侵生物对农业生产构成的严重威胁。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张国良深入分析了外来入侵生物频发的主要原因。他认为,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防控意识和能力、开展技术培训以及建立技术示范区等一系列应对措施,能够有效防控外来生物入侵,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针对当前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存在的问题,张国良建议,应优化跨区域的监测预警体系,注重提升基层科技人员的培训与能力建设,优化农民参与式的外来入侵物种防控模式。

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研究员张金平表示:“如果有办法阻挡害虫于国门之外,将大幅度降低损失。”她介绍,自国际上发出草地贪夜蛾入侵亚洲的预警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在云南迅速部署了高空探照灯。2018年12月,云南省江城县首次发现迁入我国西南地区的草地贪夜蛾。这一精准预警为我国全面部署草地贪夜蛾的监测和防控赢得了宝贵时间,成为国际上防控重大害虫入侵及扩散的典范。她呼吁,各国应强化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携手构建全球性的外来生物入侵防控体系。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瑞对比了国际上相对成熟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体系,他表示,尽管早期风险防范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还要进一步完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政策机制,构建健全的风险体系,提升监测预警能力。

会议期间,埃塞俄比亚沃尔基特大学副研究员米尼亚赫尔·提拉洪·弗雷科等专家围绕东非大裂谷牧豆树入侵与防控研究,热应力诱导的小实蝇生活史性状变化及对冷热波的适应进行了主题分享。

来自中国农业农村部、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等部门和机构代表,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等相关院校专家学者就《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外来入侵生物的监测技术、管理策略、防控技术、法律法规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面对外来生物入侵这一全球性挑战,要强化风险监测体系建设,不断提升防控能力,加强与国际组织、科研机构及周边国家的合作,共同推动构建高效的全球性生物安全管理体系。

来源: 农民日报  
编辑: 邱春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