亩产值从不足百元到突破2000元 荣昌区双河街道万亩麻竹林获“新生”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刘冲

2024-09-19 21:56

近日,荣昌区双河街道麻竹种植基地内,竹农穿梭于茂密的麻竹林间,采摘新鲜的麻竹叶。他们将采摘下来的麻竹叶打包后,运往荣轶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荣轶公司”)加工厂,进行筛选、包装和腌制等初加工处理。今年,该公司已累计销售麻竹叶600余吨。

麻竹既能保持水土,又能通过竹笋、竹叶等提供经济效益。1999年,荣昌区为改善生态环境,从广东等地引入适应性强、生态效益高的麻竹品种。随后几年,荣昌区在乡镇推广种植近2万亩麻竹,双河街道便是麻竹推广种植核心区。

“我们从2003年开始大面积引种麻竹,种植面积逐渐超过1万亩。”双河街道农服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然而,由于竹农经营分散、管理粗放,种植规模虽然在扩大,但产量、质量并未随之提高,产品价格也每况愈下,当地一度出现“麻竹田间随处见,笋叶丰盛无处去”的情景。

“发展到后来,10亩麻竹林一年收入仅1000元左右。竹农信心严重受挫,反过来又加速了竹农对麻竹的‘舍弃’,不得已之下,竹农甚至开始低价贱卖、滥砍滥伐麻竹。”该负责人说。

思变方能脱困。2022年,双河街道转变发展思路,借助市场化手段,引入业主投资,让麻竹产业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生产管理之路。

这一发展机遇引起远在广西柳州的一家麻竹制品公司的注意。该公司负责人陆钻来到当地考察后,很快便决定投资成立荣轶公司,与当地合作探索麻竹产业发展。

陆钻和团队经过考察发现,当地剩余的8000余亩麻竹多为散种,管护的竹农也人手不足。

“要想实现麻竹产业精细化管理,必须发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陆钻说,他和团队挨家挨户发动群众管护麻竹时,不少村民始终认为麻竹“卖不起价”,不肯种植麻竹。

如何才能让村民重拾信心?陆钻开始转变思路,带领团队在种植技术推广和经营管理创新上“双线作战”:一方面,他们对已有的麻竹进行矮化改造、补种,让麻竹叶、麻竹笋等更容易管理和采摘;另一方面,他们将流转的麻竹林进行改造后,以35亩为一个作业单元,免费分包给当地竹农,竹农按照公司制定的标准进行精细化管护,而公司负责对产品进行回购。

双河街道许家沟社区村民谢孝琼便是第一批“转型”竹农。她和老伴通过发展麻竹产业,一年收入便超过7万元。有了村民带头,免费种植、保底销售的经营模式很快在当地推广开来。

2023年,当地从事麻竹产业的村民从寥寥几十户增加到1000余户。当地麻竹种植面积从8000余亩提升至1.7万余亩,麻竹产品平均增产40%,单亩麻竹综合产值突破2000元,综合年产值达到350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1000余户竹农户均增收1.2万余元。

“麻竹全身都是宝,其竹叶可提取黄酮、叶蛋白,制作竹叶酒、竹汁饮料等;竹笋作为一种畅销食品,市场潜力大。”郑开志说,未来当地还将完善麻竹产业链,让麻竹成为更多农户增收的“香饽饽”。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邱春   主编:邹密      审核: 颜安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