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本好书送你读】相海龙|在泪水里开出力量的花朵——李昀鋆《与哀伤共处》读后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相海龙

2025-08-29 15:01

我们邀请三位青年作者,解读近期“百本好书送你读”推荐书目中的三本热销佳作。刘楚昕的《泥潭》以冷峻笔触剖开生活表象下的挣扎与韧性;蔡澜的《活过》以豁达通透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抛开繁杂,活出属于自己的乐趣;李昀鋆的《与哀伤共处》则温柔凝视失落与悲痛,帮助读者直面伤痛,重建内心力量。三本书看似主题各异,实则共同回应着同一个命题: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中安顿自我。无论你正经历困境,还是深陷哀伤,或许都能从中获得共鸣与前行的方向。                                                         ——编者

人世间最大的哀伤莫过于生死离别,而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就失去了父母,这种哀伤更是无法言说的疼痛。

在当今社会,死亡仍然是一个常常被避之不谈的话题,然而,对于经历父母离世的年轻子女来说,这不仅是一个极其沉重的命题,更是他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在他们中间,很大一部分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未完全形成,人生还没有真正开始,根本离不开父母物质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指导。在这种特定情境下,他们必然有着自己巨大的“隐藏的哀伤”,这些会是他们长时间的情绪标签。显而易见,他们一方面在快速成长的同时,渴望着自己的独立,另一方面也必须主动去适应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特定的群体,但并没有受到社会规范性的重视。

90后的李昀鋆在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后,长时间陷入了无尽的哀伤之中。作为社会工作者和研究者的她,及时地关注到了这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和敏感的话题,她历时13个月(2017年8月——2018年9月),采用细腻的田野调查方法,采访了44位年轻的失亲者,通过个人的生动叙述,透过独特的观察视角,抓住不一般的情感,记录下他们在丧失亲人后的哀伤与挣扎,审视了他们的成长和蜕变。这些受访的失亲者平均年龄19岁,平均丧亲时间5.37年。可以看出,作者的深入访谈不仅是对一个个故事的有效捕捉,更是对一种社会特殊现象的积极反思。

全书以“哀伤经验、追寻意义、身份改变”三个核心主题为架构,以访谈为主要内容,揭示了失亲者遭受的心理冲击与自我重建的艰难过程。这些人在变成失亲者后,面临着“被冲击的自我结构、被修订的生命意义、被变动的人生走向”的压力,“而这些突如其来的翻转,也可能使得他们与哀伤共处的时间被拉长到了一辈子。”所以说,与哀伤共处的过程,也是失亲者不断“拆毁”与“建造”、并最终实现成长的过程。在这些翔实的访谈之后,作者发现,“人们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死亡所带来的失去。”说到底,哀伤也许不是一件坏事,是孝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父母养育情谊的长久思念;哀伤是爱的一种形式,也是爱的一种代价,是最深层的一种情感表达。

李昀鋆的写作风格实现了学术研究与个人叙述的高度融合,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严谨的研究,又在个人的叙述中真切地体会到细致的人文关怀和情感共鸣。

作者采用了第一人称的手法,进行了丰富、隐秘而深层的哀伤叙事,很好地消弭了读者和受访者即失亲者之间的文字距离,减少了彼此理解相通的难度,读者容易在内心激起自己的思考,使得每一个故事都成为有价值的范本。作者在书写时,饱含深情,语言丰富而细腻,尤其在描绘情感碰撞时,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在每一个痛苦的瞬间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实实在在的爱,能够很好地触动年轻读者,让许多人警觉起来,并主动去反思自己的作为。

作者在人物塑造上颇费心思,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每一个人物形象都非常鲜活,真实且立体,尤其是众多的年轻失亲者,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故事里面有许多的痛苦和挣扎。通过他们的叙述,不仅很好地呈现了个体的痛苦,也反映了这一特殊群体的孤独与无助。比如张小姐,面对父亲离世,她深陷痛苦之中,在不断的自我安慰下,最终体验到了关键的“顿悟时刻”。在张小姐回忆父亲的瞬间,她用充满细节的叙述手法,将那个“顿悟时刻”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读者在阅读时仿佛能感受到她内心的光亮与解脱。而在这一时刻,她意识到自己对父亲的思念和哀伤,实际上是对父亲痛苦生活状态的同情。张小姐的故事使我们明白,面对丧亲,失亲者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并不只是一种无助的表现,也有内心里一种爱的反应与渴望。同样,失去父亲的杨小姐在训斥两个弟弟时说,“他(父亲)走了就是走了,你们想这么多,他也活不过来了。”但后来,杨小姐转而认为,父亲留在儿女身上的影响不会因为死亡而中断,虽然死亡带走了父亲的物质生命,但不可能让活在她心中的父亲死去,这是一种彻底的“顿悟”。当然,这样的“顿悟”来之不易,失亲者已经学会用平静的心情去对待哀伤,懂得如何与哀伤共处,有助于他们走出哀伤,逐步接纳自己眼下现实的生活。

全书结构分明,章节安排紧凑,既有故事的发展脉络,也能够让读者感受到诸多的情感跌宕变化贯穿在其中。从田野调查开始的背景叙述,到每位年轻失亲者的故事分享,再到作者对这些故事的分析与反思,整个叙述层次清晰,逻辑严谨,也为读者加深理解和思考提供了良好的框架安排。

李昀鋆说:“哀伤就像一个我之前从未见过的人,它突然闯入了我的生命,从此就不走了,只是没人知道它的存在。”这是一种特别真切的体悟。可以看出,《与哀伤共处》不仅是一本关于哀伤的书,更是一部关于爱的探索和理解的佳作,作品中真实的叙述,深刻的分析,令人动容,失亲者如何在绝望中找到人生的意义,进而能够与哀伤共处,慢慢地走出自己内心的“沼泽”,都有十分明确的指向。这本书也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我们会在多大程度上去理解身边人的哀伤,又是否愿意同他们一起走过一段艰难的“旅程”?恐怕很多人没有明晰的答案。这个一直被主流声音长期忽视的庞大群体,应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更多的理解、同情、安抚、宽慰和支持,这是整个社会应有的责任。

这本书告诉人们,哀伤是对父母的无限深爱。失亲者能够在哀伤的泪水里,开出力量的花朵,让自己始终砥砺向前,或许这样的哀伤才更有价值和意义。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