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㊶|《刺猬的优雅》:别被皮囊的标签所迷惑
2025-08-14 14:54
巴黎高档公寓的旋转门每天吞吐着香奈儿套装与锃亮皮鞋,门房勒妮总缩在褪色的呢子外套里,像块顽固的污渍粘在大理石地面上。住户们嫌她佝偻的脊背破坏了大堂的美,却没人知道这个“女巫”的茶罐里藏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床底下堆着黑格尔全集。法国女作家妙莉叶·芭贝里用15万字撕开了一个残酷的真相:我们总被皮囊的标签迷惑,却对灵魂的褶皱视而不见。
《刺猬的优雅》一经推出便以200万册的销量,横扫国内外3项大奖,2009年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刺猬的优雅》在法国上映。
皮囊是把锁,还是扇门?主人公勒妮的伪装堪称行为艺术。她故意把钥匙串弄得叮当作响,说话时扯着嘶哑的嗓子,甚至在账本上假装算错数字。这些精心设计的“粗鄙”,像层坚硬的壳,将她的精神世界与外界隔绝。当小津格郎第一次听见她引用托尔斯泰时,这个日本绅士的震惊,恰似我们在地铁里撞见外卖员读诗时的错愕。这也是我们第一次借由他人视角读懂勒妮。
另一位主人公帕洛玛的遭遇更具讽刺性。这个12岁女孩能用微积分计算出母亲香水挥发的速度,却被家人当作“问题儿童”。她在日记里画满燃烧的公寓,其实是在用极端方式抗议:为什么人们只看见她的年龄,却看不见她的思想?而她真正学会去改变,是遇到了如《诗经》所云“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勒妮。勒妮没受过良好教育,却始终自觉修炼、自律改造,让自己成为能读书识理、完善自我的人。
刺猬的哲学中,刺是铠甲,也是边界。反观现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美术馆保安写出诗集被嘲笑不务正业,保洁阿姨在社交媒体讲解《红楼梦》被质疑博眼球。我们太擅长用外貌、职业、年龄这些可见的标尺,去丈量不可见的灵魂深度。而勒妮的杂物间藏着最动人的反差,当她在深夜读《战争与和平》,粗粝的手指抚过“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这句话时,皱纹里流淌的温柔,比任何贵妇的微笑都更接近优雅的本质。
这种“刺猬式生存”在当代社会有太多呼应。故宫文物修复师周小英每天穿着沾满浆糊的工作服,在显微镜下让破碎的古画重获新生;快递员雷海为在送餐间隙背诵古诗词,最终夺得《中国诗词大会》冠军。他们都像勒妮一样,用世俗眼中的“刺”(平凡职业、普通外表)守护着灵魂的柔软。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优雅不是晚宴上的香槟塔,而是在嘈杂世界里为自己保留一张安静的书桌。”
勒妮最终为救流浪汉死于车轮下的结局,是对可能性最有力的诠释。这个被邻居嫌弃“像牛皮癣”的老妇人,用生命最后的选择证明:普通人也能善待自己、博爱人间:皮囊可以卑微如尘埃,灵魂的抉择却能重如泰山。
“我们都是刺猬,只是很少有人愿意拔掉对方的刺,看看彼此的柔软。”或许让世界变得更好的方式很简单:下次遇见“勒妮”时,先别急着给她贴标签,试着问问她,最近在读什么书。
(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