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讲述川江小镇百年变迁史——小说《大回水》创作谈
2025-08-13 15:11
2023年,我有幸获得重庆市作协“定点深入生活”资助项目,深入到一个叫“西沱”的川江回水码头,在那里沉浸式体验生活两年。这个川江小镇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土家民族风情深深吸引了我。
那是一座因江而起、因商而兴、因盐而盛、因旅而强的古镇,著名的巴盐古道陆路起点,满载厚重的“川盐济楚”历史屐痕。古镇人的百年创业史,就是一部抗争拼搏史,“凿石成路,破石扎根,踏石留痕”的“三石”创业创新精神,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间,也成为这部小说的精神内核。我想通过文字,把这份独特的感悟展现给更多人。小说《大回水》便应运而生,2025年7月由西苑出版社出版发行。
小说以川江大回水沱云梯镇为背景,围绕杨家人“闯街”“闯江”的创业史展开篇章结构,时间跨度上百年。从民国时期的“石栓码头”开始,历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木船社”“长江轮船公司”,直至发展成为4A旅游景区,展现了云梯镇的四次重大变迁史。在这个过程中,我试图披露古镇人真实的生活,反映他们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轨迹密码,以及古镇人在变迁中的无奈、挣扎、痛苦与奋起。与此同时,讴歌古镇人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永不服输的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我查阅了大量的档案资料,走访了多位当地老人,收集他们亲历的往事。我发现,古镇的每一块石梯子、每一栋老建筑、每一块老瓦片,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这些都为我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小说的人物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融合,我意图将此作为小说的灵魂。主人公之一的杨哼,继承父亲和哥哥的遗志,闯街成功,担任了川鄂湘盐业公司总经理,担负着把川盐和巴盐向鄂湘抗战前线运送的沉甸历史使命。一群衣着褴褛的古镇“背脚子”(编者注:指通过肩扛背负完成物资运输的背运工),用世界上最简陋的工具,背起了中国的苦难,走出了民族的希望。杨哼建造了哼树庄园、下盐店子,云梯街也因此盛极一时。宜昌战役打响后,时任古镇商会会长的杨哼,以民族大义为重,舍尽家产,把手下一百个“背脚子”送往宜昌前线参加抗战。其爱国之情,义薄云天。
生态振兴是当下文学作品时常表现的主题。小说以工业园区落户云梯镇遭遇变故这件事切入,书写了时代之变。因为占了长江湿地公园生态红线,工业园区被勒令关停。当地政府迅速转型绿色崛起,举全县之力,发展云梯镇旅游业。千年商业重镇,变身为旅游强镇,再次创造辉煌,并以此拉动当地经济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当然,创作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与挑战。比如,如何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把人物刻画得更为具象化;如何让故事情节既符合历史发展,又生动形象,充满吸引力。但,正是这些困难,让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努力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力争在乡土叙事中竖起一面时代的镜子,既照见泥泞中的挣扎,也透射出管理智慧中的人情温度。
希望读者朋友们能从《大回水》中感受到川江回水沱小镇的独特魅力,读到古镇人的坚韧顽强的品格特质,体会到历史变迁中川江人的人性光辉。更希望这本书能成为一座桥梁,让外界了解川江小镇百年沧桑巨变,关注长江上游丰饶的历史文化。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