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周其伦|刑侦小说构建现代都市浮世绘——读长篇小说《猫儿村轶事》
2025-07-08 12:01
当刑侦叙事的冷峻笔触邂逅于市井生活的温热肌理后,重庆作家樊家勤《警探神剑》的姊妹篇长篇小说《猫儿村轶事》再一次实现了它具有张力的叙事突围。这部由中国科学文化音像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新作,有情有义地将警官的探案主线与沸腾的社区生活紧密勾连,以城市居民社区“猫儿村”为叙事舞台,让刑侦推理的硬核逻辑与百姓生活的广阔柔软交织运笔,构建出一幅充满生活质感的现代都市浮世绘。
长篇小说《猫儿村轶事》以发生在渝江市的“4·17”案件为抓手,将一件看似普通刑案的侦破过程描摹得惟妙惟肖,刻画了以“我”和曾容霞为代表的民警形象,抽丝剥茧地牵引出隐匿于驳杂世相里的系列案件。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将故事情节递进简单地处理成传统刑侦剧的惊险套路,而是将案件线索深深植入进猫儿村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社区棋牌室里的家长里短、老年活动中心的闲谈碎语、街巷小店的琐事纠纷。这些寻常巷陌的生活切片,都成为了民警破解谜案的关键拼图。
每一个艺术人物的塑造都展现出作者深厚的生活洞察力。“我”和曾容霞这两个主角,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孤胆英雄,他们会为辖区独居老人的生活细碎操心,也会在案情胶着时对着城市夜景默默发呆。这些充满人情味的刻画,让过往的刑侦英雄接了地气,回归到真实的生活语境中。而作者对猫儿村居民们日常的现实主义书写,更是细腻地捕捉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和精明市侩的随性与狡黠。不论是小卖部的老板娘,抑或是沉默寡言的快递驿站老板,每个人都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案件的见证者。作者正是通过对这些小人物的精准描摹,栩栩如生地展现出城市社区里特有的生存状况,既有守望相助的温情,也有各怀心事的隐秘。
笔者注意到,作者在本书中一改此前小说语言的写实风格,更多地从刑侦文学的逻辑严谨与市井叙事的鲜活生动中寻找到切口,展现出作者扎实的专业功底。而在描绘社区生活时,他又游刃有余地切换成充满烟火气息的市民语言,让读者仿佛就置身于真实的城市情态中,形成了对作品独特的欣赏节奏。
同时,《猫儿村轶事》还有意识地超越了刑侦小说的类型化边界。作者借由这桩曲折离奇的案件侦破,大胆地探讨了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人际关系的嬗变。当现代化的安保体系取代了传统的邻里守望,当匿名的网络社交冲淡了面对面的情感交流,那些隐藏在水泥森林中的秘密该如何被发现?案件的最终破解,不仅是刑侦技术的胜利,更是对人与人之间信任纽带的重新确认。作者的这种对现代城市文明的反思,赋予了这部小说更为深层的社会意义。
作者以《猫儿村轶事》证明,刑侦文学不但能够也完全可以突破类型窠臼,在罪案叙事与现实观照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既满足了读者对悬疑故事的期待,又让我们在紧张刺激的探案过程中,触摸到城市的温度与人性的肌理。同时,它还提醒着我们,在追寻真相的道路上,最关键的线索或许就藏在那些经常被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里。
诚然,我们对作者的文学创作还有更多的期许,如果作者能够在叙述文本里增添更多的描写和内心刻画,或许该书的可读性和艺术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既是作者努力的方向,也是当下我们对刑侦文学的更高追求。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