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书评大赛㊲|《天堂旅行团》:种一朵小花,领悟人生的价值
2025-06-26 12:00
作品简介:
《天堂旅行团》是作家张嘉佳在其抑郁、焦虑、挣扎求生时期创作的一部现代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生活重压下,想通过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却因为一个患有脑癌的7岁小女孩余小聚的出现,踏上了一场有关寻找生命意义和救赎的治愈之旅。这个故事里有作者生命中的病与药,并向读者展示出来。他说“因为这是真的,是我的生活,也是这本书的一部分。”
宋一鲤,小说《天堂旅行团》的主人公,一个刚过26岁的、普普通通的男人,从起点就破碎不堪,父母离异,由母亲依靠一个小饭馆,起早贪黑,含辛茹苦地一点一点把他拉扯长大。突如其来的脑梗,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最后母亲为了儿子与儿媳的未来,跳楼了,留下了30万保险,而跳楼却导致母亲全身瘫痪在床。他的妻子林艺,无法忍受现在的家庭,更渴望于理想的生活,想要与宋一鲤离婚。宋一鲤觉得深受生活的挫折与打击,对爱情、对亲人,对活着都已失去希望。
当他因自导自演撞车导致车祸,希望以此来挽回妻子的心来到医院时,遇见了余小聚,一个渴望生,一个渴望死的两人,开始产生交集。
余小聚与宋一鲤的故事围绕着一场演唱会展开,从南京出发,去武汉,去昆明,再去南昌,驾驶着一辆破烂面包车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一路向南,看似不太遥远的距离,却足以改变宋一鲤的一生。宋一鲤本想按部就班地执行着自己的计划——卖掉饭馆,送母亲到养老院,见林艺最后一面,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悄悄地结束自己的一生。小聚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她偷偷把安眠药换成软糖,通过直播记录自己的最后时间,帮助自己找寻到了生的希望以及活下去的勇气。而自己却永远地留在了最美好的7岁那年……眼含星辰,笑得天真。这场一路向南的旅程,其本质是一场自我成长,互相救赎的仪式——小聚用最后剩余的生命时间,将宋一鲤从精神崩溃的边缘慢慢地拽回到现实世界,那辆破旧不堪的面包车也不再只是一个代步工具,吱呀作响的方向盘象征着对宋一鲤对自己失控人生的重新掌控。“我来过,我很乖”这是小聚刻在墓碑上的话,简单几个字,有着无穷力量的悲伤。
作家张嘉佳用着一贯细腻的写法,朴素又饱含深情,以平淡的口吻向读者讲述他们的故事:母亲、林艺、小聚、陈岩、青青、田美花……使得读者在字里行间中体悟到生活的沉重与无奈。比如对于宋一鲤内心活动的描写,对于宋一鲤家庭困境的描写,都能够让读者体会到当时压抑的氛围。情节跌宕曲折,宋一鲤对于小聚的态度转变,旅途中遇到的人与经历的事,不断改变着他,内心得到释放与治愈,他开始审视关于生命和人生的意义,最后实现自我的救赎;除了主人公的主线,还有各种支线故事,每个支线故事又都是完整的个体,独立发展,最后汇聚成一个整体,体现爱的力量。笔者认为,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十分生动,宋一鲤平凡普通,余小聚乐观坚韧,林艺复杂多面,母亲坚强伟大……其中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体会到每个人物是鲜活的,是复杂的,引发读者对于生命的深入思考:爱可以抵万难。
他为什么叫宋一鲤,她为什么叫余小聚,有人说是因为“一送一别离,余生无小聚”,可能是如此吧,宋一鲤如愿带着小聚的那份希望活了下去,也如小聚说的“一无所有的时候,说明你该拥有的,还没到来。”人生有太多期望,有太多失望,有太多意外,有太多不尽如人意,我们无法预知下一个未来是光明的还是黑暗的,我们唯一可以做的是,保持乐观,充满希望,坚守信念不放弃,敢于面对生活挑战。生命的价值我们无法衡量,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以独一无二的姿态在世界留下属于我们自己的痕迹。
母亲的瘫痪是病,小聚的脑癌是病,宋一鲤的求死之心亦是病;而途中陌生人的善意、小聚对生命的执着,甚至那辆颠簸前行却始终未散架的面包车,皆成为治愈任何疾病的良“药”。如此,张嘉佳在书中埋藏的,不仅是自身对抗抑郁的药方,更是重构了一套理解生命意义的密码。这套密码会带领我们走向未来。
正如书中所写,“这世界不停开花,我想放进你心里面一朵。”我们会有自己的小花,领悟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为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学生)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