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青山,竹木夹岸,悬藤吊枝,泉水氤氲……11月23日,冬日暖阳和煦,焕新升级后的统景温泉迎来首个周末,数千游客涌进泡池,重现了重庆温泉久违的“下水饺”胜景。
“作为世界温泉之都,这才是重庆温泉应有的样子,也是重庆休闲旅游正确的打开方式。”统景景区副总经理吴声一脸欣慰。
近年来,作为一座漂浮在温泉浪花上的城市,重庆“泉”心“泉”意打造世界一流温泉康养胜地,成效显著,但也伴随“成长的烦恼”,尤其是一些地产依托型温泉因产业链条不够完善、市场基础薄弱等问题先后关张,促使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那么,在大健康已成为全球旅游市场风口的背景下,重庆温泉产业如何转型发展?有哪些切实可行的抓手?连日来,新重庆-重庆日报记者做了调查。
摆脱资源依赖,构建起全产业链路
“妈妈,快来,从这里滑下去……”走进统景温泉,本次焕新升级除装修升级了温泉中心、男女更衣区、VIP更衣室等基本操作外,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的是滑道区,吸引了大量亲子家庭游玩。
该滑道区借鉴了夏季火热的水上乐园的思路打造,打造了超大温泉水滑道,以及充满童趣的跷跷板、儿童水塔等设施,使夏季才能玩的“水上欢乐世界”在温泉水的加持下,冬季也能畅享速度与水趣的双重体验。
“这是我们转变思路,延长温泉产业链的一个创新之举。”吴声说。
温泉,是地球深处涌动的热情,是大自然有温度的恩赐。尤其在重庆,川东褶皱带独有的山形水势,造就了温泉资源是惊喜而又自豪的存在,规模之大、分布之广、形成之特,堪称世界级典范。目前,全市已探明的温泉分布区域达1万平方公里,已探明的温泉水储量为5.6亿吨,日可开采温泉资源量为121万吨,呈现“山山有温泉、峡峡有热水”的鲜明特点。
在资源分布上,我市温泉呈现出“全域性”和“集聚性”两大显著特点。全市除渝中区外,所有区县均有资源分布。其中,主城都市区有温泉资源点139处,占比达62.05%;渝东南区域有温泉资源点53处,占比为23.66%;渝东北区域有温泉资源点32处,占比14.29%。不过,现有温泉资源单体163处,温泉总出水量32.85万立方米/天,实际利用总量为8.35万立方米/天,仅占总量的25.42%,开发利用空间较大。
在资源类别上,全市现有温泉资源呈现中高温为主、低温及冷泉为辅的特点,绝大部分为硫酸盐型,占比高达88.67%。
在人文历史上,早在1600多年前,巴渝先民就“接收”到这一地壳深处的“信号”。温泉开发利用历史可追溯回公元423年,佛教高僧慈应率众在缙云山创建缙云寺的下寺温泉寺,比日本最古老的有马温泉还早200年。到抗战时期,重庆东、南、西、北温泉成为名人汇聚之所,温泉美名远扬。2012年10月,世界温泉及气候养生联合会正式授牌重庆为“世界温泉之都”。

▲2025年8月23日,位于巴南区的东温泉风景区,游客在水雾缭绕的水面享受温泉。记者 张锦辉 摄(本报资料图)
有资源,有文化,有基础……“世界温泉之都”的金字招牌,让整个行业血脉偾张,加速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回溯重庆温泉近一二十年的快速发展,其成功密码清晰可见:坐拥珍稀地热资源,辅以基础服务配套,即可坐收客流红利。这种资源驱动模式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了市场神话,却也伴生着隐忧——当“靠泉吃泉”成为路径依赖,创新基因便逐渐退化。
目前,全市的温泉旅游产品仍以休闲旅游型为主,产品形态为温泉度假村、温泉酒店、温泉水乐园、温泉水疗会所、温泉民宿、温泉山庄等。
为此,当一些新兴温泉度假区推出温泉理疗认证、亲子主题乐园时,老牌温泉仍在兜售的传统泡池;当日本箱根用17类温泉疗法专利构筑技术高地时,一些温泉企业仍在用“真温泉”认证打品质保卫战;当消费需求从“泡温泉”升级为“温泉生活方式”时,一些温泉企业仍停留在“物理浸泡”层面……这便造成了一些温泉企业遇冷,尤其是一些依托地产打造的温泉项目,只能被迫关张。
“我们本次升级既实现了硬件设施与服务体系的全面焕新,又打破了传统温泉的季节局限,以全龄段适配的创意设计,让温泉成为治愈心灵的快乐之境,包括新增团建拓展区域,推出特色养生套餐,并优化餐饮、温泉衍生产品等复合业态,将温泉历史文化、水文特性与康养功效融入场景营造,以趣味化、文创化的方式传递温泉文化魅力,实现文旅深度融合,构建起集休闲、娱乐、康养、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度假目的地。”吴声称,本次升级后,景区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相较去年同比增长超30%。
转变发展思路,“温泉+N”是未来方向
“泡温泉,不止休闲,更养生、养神、养心……”近来,在多个社交平台上,“重庆温泉里的幸福大家谈”的话题,吸引大量网友关注。
这是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依托我市温泉资源底蕴,以“幸福”为主题,通过一系列可参与、可感知的互动形式,让温泉成为连接市民情感、传递城市温暖的重要实践。
该活动在线上,发起“重庆温泉里的幸福大家谈”话题讨论,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征集以“重庆温泉”与“幸福”为主题的原创作品,设置有丰厚的奖励,并同步举行温泉主题直播系列活动等;在线下,举办有文旅集市、城市巡游、快闪表演等,让市民在参与活动中,更加深刻体会重庆温泉承载的休闲理念、养生文化与生活美学,致力实现从“参与活动”到“认同文化”的情感升华。

▲2024年12月17日,航拍巴南区东温泉镇秀泉映月温泉,游客乐享温泉养生。通讯员 李攀 彭怡 摄(本报资料图)
“事实上,泡温泉,远不止休闲放松,更有助于养生养心。”亚太(重庆)温泉与气候养生旅游研究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温泉康养是一种基于温泉资源和温泉环境的、以预防为先导的主动的健康行为,可以温泉疗法为主,加上森林疗法、气候疗法、运动疗法、芳香疗法、盐疗、食疗、热疗、心理治疗等自然疗法,综合作用于人体,以增强人的免疫力和自愈力,从而起到预防疾病、促进康复的作用。
“重庆温泉产业发展,除了在休闲娱乐方面继续下足功夫,以业态创新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外,还可以基于医学研究,设计开发一系列的温泉康养产品,包括睡眠管理、慢病高危人群调理与康复、疼痛管理、美容美肤、体重管理、水中运动康复、中医养生等,以‘温泉+N’方式,拓展市场新蓝海。”该负责人称。
融入全域旅游,接住“泼天流量”
“目前,重庆温泉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不错成绩,但也应该清楚看到,产业短板依然存在,发展空间还很大。”中国旅游研究院长江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重庆文旅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罗兹柏教授表示。
在他看来,当前,重庆温泉项目整体上仍较为分散,缺乏一个真正以温泉为主体形象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现有产品的多元化、特色化存在较大不足,旅游附加值不高。
“尤其是,我市温泉旅游的客群仍以本地人为主,各大温泉企业的年卡使用率较高,没有接住重庆全域旅游的庞大流量。”罗兹柏说。
当前,重庆温泉项目要想接住我市全域旅游的“破天流量”,尤其是都市游,还需在产品与服务上进行升级。
服务上,都市游以散客为主,而不少温泉项目离中心城区相对较远,让散客在交通通勤上不是很方便。同时,不少温泉项目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品牌传播力、拓展市场渠道等,才能更好吸引散客前往。
产品上,要构建起类型丰富、层次分明、组合优势突出的产品体系。如,都市温泉旅游产品,要加强体验的丰富性和多元化,发展温泉体验、城市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美食、文化娱乐、行业交流等业态;乡村温泉旅游产品,要将温泉资源与田园风光、农耕文化、民风民俗、地方物产等进行融合,发展温泉体验、乡村度假、田园观光、农事体验、民俗体验、乡村美食、乡村运动、乡村养老、乡村购物等旅游业态;文化温泉旅游产品,要将温泉文化与都市文化、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融合,形成以人文体验为主题的温泉旅游线路。
“温泉旅游,是冬季旅游市场的重要支撑。不过,对于温泉项目而言,要想成为游客的必选项,需要在康养上发力。”携程集团区域政务总经理张大伟表示,温泉项目要深挖康养价值,融入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文化、保健、理疗、美容、运动、营养、心理等整合,形成系统性的温泉康养旅游产品体系;将温泉水疗与中医、西医进行结合,打造具有特定功能性的疗程式温泉理疗产品,包括“温泉+中医”调理产品、“温泉+慢病”管理产品、“温泉+睡眠”促进产品、“温泉+皮肤”改善产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