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金陵起韵,山城圆梦!民族舞剧《红楼梦》问鼎文华奖后回望匠心路
2025-11-05 12:04
秋风送爽,叠翠流金。11月4日晚,在重庆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第十八届文华奖获奖名单揭晓。在众多优秀作品中,江苏大剧院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以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与深刻的文化表达,荣膺文华剧目奖,成为本届艺术节备受瞩目的焦点。

▲第十八届文华奖颁奖现场。记者 齐岚森 摄
对重庆而言,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指导,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学术指导,江苏省文投集团策划,江苏大剧院出品,南京民族乐团联合出品,黎星工作室联合制作的原创民族舞剧《红楼梦》,早已是熟悉且亲切的老朋友。该剧两年间曾三度来渝,每一次都掀起观演狂潮,一票难求。
自金陵出发,在重庆圆梦,这场始于六朝古都南京的艺术之旅,如今已绽放全国,走向世界。当古典文学巨著与现代舞蹈语汇相遇,当传统美学与当代审美交融,这部舞剧的4年成长之路是如何走来的?连日来,记者采访了相关人士。
一部舞剧的成长之路与文化远行
“那里有作者曹雪芹年幼时的记忆,有他字字珠玑镶嵌起来的金陵贾家,有花团锦簇的金陵十二钗。”中国作协会员、青年作家敖斯汀在观看后写下这段评论。她感叹道:“民族舞剧《红楼梦》从南京出发,似乎只有从南京出发才是最适宜的。”
这部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的舞台作品,自问世以来便掀起一股持续的“红楼热”。截至目前,该剧已巡演41座城市,登陆50家剧院,完成超400场演出,吸引近60万观众走进剧场,创下“场场爆满、一票难求”的观剧盛况。
在10月15日晚重庆施光南大剧院的演出现场,重庆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黄波见证了感人一幕:演出结束后,观众久久不愿离去,演员们一次又一次返场谢幕。“当红楼的‘情痴’遭遇山城的‘情义’,在剧场空间营造出的观剧热潮与情感共鸣中,一场关于命运与情感的集体沉浸得以完美成就。”黄波感慨,民族舞剧《红楼梦》西行入渝,这不仅是一次传统经典的巡礼,更是一场与现代重庆跨越时空的深度对话和情感共鸣。
这份艺术上的卓越,也获得了专业领域的认可。2023年,民族舞剧《红楼梦》荣获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这一中国舞蹈艺术领域的权威奖项,标志着作品在专业领域获得充分肯定。
江苏大剧院总经理、民族舞剧《红楼梦》出品人廖屹,全程见证了这部剧的成长:“民族舞剧《红楼梦》自试演出以来,已经走过四个春秋,收获无数观众的喜爱与支持。这正是我们一直以来所追求的——通过艺术的力量,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此次摘得文华剧目奖,是新的起点,我们将继续打磨艺术品质,持续传递中国故事、绽放中华文化光彩。”
从文学巨著到舞台艺术的惊艳蜕变
以曹雪芹《红楼梦》原著为坚实根基,民族舞剧《红楼梦》摒弃了传统线性叙事,大胆采用十二幕章回体结构重构经典,聚焦“幻境”“省亲”“游园”“葬花”等核心情节,通过肢体语言的象征性与多义性,实现了对原著精神的深度开掘。
中国评协顾问、北京市文联特约评论家于平在评论文章《民族舞剧〈红楼梦〉:民族舞剧创编的新高度》中指出:“无论从演出获得的强烈社会反响,还是赢得业界的由衷首肯,说该剧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都不为过。”

▲11月4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上,民族舞剧《红楼梦》精彩亮相。记者 齐岚森 摄
在艺术呈现上,民族舞剧《红楼梦》多处践行“少即是多”的美学原则。舞台以简约的帷幔、屏风等传统元素构建起流动的叙事空间,结合光影的虚实变化,营造出“似真似幻”的红楼意境。
从最初的创作构思,到与观众建立情感联结,舞剧《红楼梦》的成功不仅在于视觉美学的突破,更在于其能够跨越时空,与当代观众产生深度共鸣,让经典在新时代持续焕发活力,生生不息。从首演时的满心期待,到如今“趋于完美”的舞台呈现,主创与演员们陪伴作品共同成长的历程,正是这部舞剧强大艺术生命力的最佳见证。
经典文学与现代审美的深度融合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核心在于实现了历史文本与当代观众的情感共鸣。作品围绕“青春”“爱情”“命运”等永恒主题展开艺术表达,精准击中当代观众的情感需求,尤其引发年轻群体的强烈反响。在社交媒体上,“红楼谢幕”相关片段广泛传播,许多观众留言表示:“通过这部舞剧,第一次真正读懂了《红楼梦》。”
这种共鸣不仅源于美学上的创新,也来自创作团队对当代精神诉求的敏锐把握。
“我们不想简单复述《红楼梦》的故事,而是希望以当下的视角,走进大观园,用舞蹈语言表达那份青春的炽热与情感的深沉。”摘得文华奖后,导演黎星分享了创作初心,“当你足够真诚地去触碰传统、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就能在舞台上创造出打动人心的艺术梦境,不断前行。”

▲民族舞剧《红楼梦》剧照。受访者供图
导演李超向创演团队表示感谢,他说:“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是一场又一场全力投入后口碑的积累,也是主创和演员们挑战得来的结果,我希望它的成长和我们的成长永远相伴在一起。”
来渝领奖的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叶飚荣表示:“民族舞剧《红楼梦》摘得文华奖,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无数幕后工作者心血与才华的结晶。全体演职人员精雕细琢,以当代审美视角和精湛舞蹈语汇,唤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鸣。”
民族舞剧《红楼梦》的成功带给我们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需要的不是对经典的亦步亦趋,而是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后的创造性表达。唯有如此,才能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生命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