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2064颗群星、超6000万观众,共同托举起金秋重庆的璀璨星光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李晟 李雨恒 首席记者 龙帆

2025-10-24 17:58

2064名群文演员如璀璨星辰,从全国各地汇聚山城;超过6000万观众,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同见证并托举起群星盛事。

从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活动在巴渝大地启幕那刻,79个扎根生活、脉动时代的群众文艺节目,从全国各地飞入重庆的街头巷尾、剧场军营。

10月24日,重庆市群众艺术馆馆长任竞说,一个多月来,山城的观众跟着节目哭、跟着节目笑,在情感的共振中,亲身实践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艺术真谛,共同编织了一幅全民艺术与城市烟火交融的动人画卷。

艺术走出殿堂

星光洒满山城

作为我国群众文艺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群星奖自1991年创立以来,始终秉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宗旨。本届群星奖终评期间,这一理念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演出场地不再局限于高雅的艺术剧院,而是遍布重庆的街头巷尾、公园广场、军营校园。

9月26日,巴南区融汇茶花广场、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大渡口区步行街风雨舞台广场三地同步上演了广场舞类惠民演出。

10月18日,曲艺类演出深入江津区鼎山街道幸福广场、永川区兴龙湖广场以及沙坪坝区巴渝书场。

▲10月20日,渝北区文化剧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参评作品惠民演出现场。首席记者 龙帆 摄

10月20日,舞蹈类演出走进了重庆市武警总队机动支队北区礼堂、渝北区文化剧场和重庆移通学院綦艺大剧院。

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创作辅导部主任陈燕表示,为了降低群众享受优质文化资源的门槛,他们特意选择了人流量大、贴近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作为演出场地。

这种零距离的接触,让艺术真正走进了人们的心里。在沙坪坝巴渝书场,专程从渝北赶来的退休教师陈启明感慨:“在这么雅致的书场里,听着这么接地气的故事,感觉艺术一下子就走进了我们心里。”

南北精品荟萃

讲述时代新故事

本届群星奖参评作品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涵盖了民族风情、革命历史、老年生活、乡村振兴、家庭伦理等多元题材,充分展现了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蓬勃生机与深厚底蕴。

曲艺惠民演出中传统与创新交融——

在沙坪坝巴渝书场,凌淋的散打评书《笑谈重庆》以“声音纪录片”的形式勾勒出重庆的市井百态;群口快板《小雨燕游学记》别出心裁,通过雨燕的迁徙见闻艺术化地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壮阔图景;评书《烈火浓情》将观众拉回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现场,致敬逆行的平凡英雄。

舞蹈惠民演出实现历史与现实对话——

在綦江和渝北的剧场,来自北京大兴区文化馆老年舞蹈团的《质本洁来还洁去》,由平均年龄超70岁的舞者诠释生命哲学,令人动容;重庆本土作品《永生》将街舞与当代舞融合,以红岩精神为主题,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四川省的《酒曲踩出幸福谣》再现酿酒姑娘的劳动喜悦;内蒙古的《暖·光》抒发了蒙古族女性对家乡的深情;新疆的《地毯上的新娘》则展现了维吾尔族热情奔放的婚俗风情。

▲10月20日,渝北区文化剧场,正在进行群舞《暖·光》表演。首席记者 龙帆 摄

广场舞惠民演出让非遗与生活相拥——

来自江苏的《我家住在江海边》将南通蓝印花布元素融入舞蹈,湖北的《雕花剪纸》则创造性地融合了非遗与现代街舞。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艺术的韵味,更注入了新时代的气息,让人“看得懂、听得进、有共鸣”。

惠民润泽人心

文化点亮生活

群星奖惠民演出,不仅仅是节目的展演,更是城市温度与文化活力的生动体现。它打破了舞台与观众的距离,让顶尖的文艺创作直接服务于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9月26日,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惠民巡演在大渡口区步行街风雨舞台举行,精彩演出令人目不暇接。记者 李雨恒 摄

在九龙坡区巴国城广场观看广场舞演出的周玉玲阿姨,一边用手机录像一边说:“我一大早就约着舞伴们来了,回去就立马学起来。”

在永川区的演出现场,活动创新采用了“节目表演 + 群体致敬”的立体结构,向群众文化战线的老前辈、消防英雄和科技助农的科学家团队表达了崇高敬意。在武警部队的礼堂,官兵们与艺术亲密接触,感受着来自社会的关怀与精神的鼓舞。

为了让更多人共享这场文化盛宴,组织方不仅提供免费门票,还开通了线上直播通道。网友们在评论区积极互动,为活动点赞喝彩。线上线下累计覆盖超6000万人次的观众,共同构成了这场盛事最坚实的基座和最热烈的回响。

任竞表示,此次系列惠民演出,正是将评奖过程转化为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有益尝试。它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

当2064颗来自五湖四海的“星”与超6000万线上线下“追光的人”在此相遇之时,艺术,便在重庆这片热土上完成了最动人的循环。

从街头广场到乡村舞台,从经典戏曲到现代歌舞,群星奖惠民演出已不仅是一场场视听盛宴,更是“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