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光阴编织三重记忆,张清华散文集《北极星暗光闪耀》首发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刘力

2025-10-14 20:19

“新春的鞭炮声零星响着,但好像都被这钟摆声推得很远,黑暗中,北极星的声音均匀而有力地响着,当,当,当。窗外的寒夜中,星汉灿烂,北极星暗光闪耀。”在表面冲淡实则蕴含浓烈情感的叙述中,张清华教授为他的散文《北极星》画上句号,字里行间,满是一个儿子对于父亲最深切的怀念。

▲10月14日,南岸区南滨路经典书店,北极星暗光闪耀新书发布现场。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北极星》也是张清华散文集《北极星暗光闪耀》的开篇,该书已由重庆出版社出版。书中,身为文学评论家的张清华以散文重返文学现场,带着半生光阴编织的三重记忆与读者温情相聚。10月14日,《北极星暗光闪耀》新书发布会在重庆精典书店举行,张清华与张者、王干、王本朝等作家、学者围绕新书进行了对谈。

生命中永远有照耀的星光

读者熟悉的张清华,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执行主任,是一位富于洞见、观点犀利的文学批评者。《北极星暗光闪耀》的作者张清华却华丽转身,以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身份展示了他写作的丰富可能。这本集子收录了他近年来创作的二十余篇散文佳作,如同一本泛黄的老相册,那些被岁月摩挲的故园往事、文学江湖的星河碎影、生死长河里的粼粼波光,在他的笔下化作一场温柔的飓风,卷起读者心底的尘埃与月光。

▲10月14日,南滨路经典书店,《北极星暗光闪耀》作者张清华。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书中,张清华用半生光阴编织了三重记忆:灯火故园里的少年、群星闪耀处的挚友、时光长河中的离人。其中,第一辑“灯火故园事”聚焦家族往事与乡土记忆;第二辑“群星闪耀时”聚焦莫言、余华、海子、贾平凹等文学代表人物,罕见地呈现了当代文学现场的私密图景——莫言还乡时的泥土气息、余华小说之外的幽默本色、贾平凹笔下棣花镇的春色,等等,构成了一部血肉丰满的“作家群像志”;第三辑“逝者如斯夫”则以《心焕先生琐忆》《文学雷达骤停》等篇目,悼念一批逝去文人,在挽歌中淬炼文学精神的永恒性。

为何取名《北极星暗光闪耀》?张清华分享了一段童年记忆。“北极星是一个挂钟的牌子,我小时候特别梦想拥有这样一个钟,于是利用一个暑假勤工俭学,挣了30多块钱买回了钟。这个钟陪伴我家50多年,去年我父亲去世了,去世前的春节我回家陪了他一个星期,我们聊起了这个钟的来历。”他说,父亲去世后,这个钟再次勾起了童年回忆,那时虽然生活不富裕,却充满天真童趣和家庭温情,“由此我愈发怀念父亲,他就是我的夜空中暗光闪耀的北极星,照耀了我生命的来路和前程,我想以这个书名来界定所选文章的内涵,那就是我们生命中永远有照耀你的星光,指引你前行,那星光不一定那么亮或者耀眼,但一定会在灵魂里,在心中闪耀。”

同时他也表示,书名也是对书中第二部分写到的莫言、余华等作家朋友的致敬,“在我眼里他们不光是一些耀眼的明星,而是一些在精神层面值得我们关注、仰望的高尚灵魂,是像北极星这样的具有方位和某种坐标意义的作家。我写他们不是为了蹭热度,而是因为在平时的当代文学研究工作中相识,进而相知,看到了他们好多个侧面,就觉得他们不光是可敬的作家,也是非常可爱的朋友,各自也都具有某种闪光的个性。”

故乡一直都在自己的身上

书中,张清华对于童年往事与故乡记忆的书写柔软可亲,对生命与情感的精细入微的把握击中了众多读者的内心。说到书写故乡,他坦言,故乡从未离自己而去,“虽然我从17岁离开故乡求学、工作,但中间也常常返回故乡,所以我觉得故乡其实一直都在我身上,一直都在我的心中,我想所谓的故乡其实就是你的往事,你的亲人,你的有关你曾经生长过的那片土地上的所有记忆。所以,无论你走到哪里,其实故乡都在自己的身上。但是你要常常让自己安静下来,回到过去,去怀念、去梳理、去品味你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过的人生百味。”

▲10月14日,南岸区南滨路经典书店,张清华为读者签名。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很多人都是早早离开家乡,所以有了故乡。故乡对文学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且不可复制的资源。”提到故乡书写,作家王干颇有感触,“为什么说故乡这样的文学资源不可复制?比如现在的年轻人写作往往有许多雷同感,其实可能不是抄袭,只是雷同。原因何在?他的童年、他的故乡没有特殊性。比如张清华在童年想买一个北极星挂钟,我在年轻时也有个梦想要买一块中山手表,但是这个中山手表我追求了多年终究没有戴上。所以我们俩的童年和故乡就不一样,对作家来说,故乡也是一个永不枯竭也不可复制,而且越写越新的资源。”

这个话题让重庆市作协主席张者更是感慨良多,“我出生在河南,河南是我的故乡;我在新疆长大,它成了第二故乡;我来重庆求学,这是第三故乡了;之后我又去北京读书,这是第四故乡。所以我突然发现,我的作品就是从故乡开始的。最早写了河南老家,后来写了关于新疆的作品,我发现故乡既是我的资源,好像又是我的痛苦,因为它是撕裂的,我不知道该让我的心投向何处?这种撕裂让人觉得心里好像有一种淡淡的苦涩。”

“我们几位都是‘60后’,用一个比较矫情的说法,是又有故乡又有历史。”西南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本朝说,当今社会高度发达,交通和通讯手段极大方便,反而和故乡的距离好像越来越远,记忆越来越淡,故乡概念的淡化受今天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越古老的年代、越传统的地方的人们,故乡感越强,“不过,作为精神上的故乡在解体,但文学意义的精神的故乡、情感的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原初的出发点,始终不可消解。哪怕是从来不在乡下,一直在城里生活的人,在他的青少年时代,也会有对人类文化,或者对某一个人的记忆,这个记忆会成为他终生的故乡,也会成为他不断表达的出发点。文学是抵达故乡的通行证,有了文学它与故乡相伴,所以我们精神不灭,我们的希望永在。”

相关链接》》

重庆出版社推出“名家工作室”

探索打造“渝字号”文学精品

发布会上,重庆出版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高岭介绍,《北极星暗光闪耀》落地重庆出版,与该社全新推出的“名家工作室”有关。市作协主席张者成为“名家工作室”首个挂牌人,本书的问世得益于他的大力支持。

高岭表示,“名家工作室”酝酿已久,“过去,出版社和作者是单纯的作品关系,作者负责好创作,出版社负责出好书,是一个单线条的创作环境,重庆出版社一直在探索如何将一家有75年历史的传统出版社转化升级。‘名家工作室’就是我们在创新探索路上的第一步,试图在内容生产转化模式上进行创新。”

她表示,“名家”的定义比较广泛,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知名作家、评论家等,也可以是在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甚至可以是具有影响力的网红大V。“只要在某一个领域有突出的成就或者有独到的见解,都可以跟我们合作,成立自己的‘名家工作室’。我们一起携手,为推出更多有品质的‘渝字号’精品共同努力。”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兰世秋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