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外国专家盛赞:重庆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方案”
2025-09-18 18:35
“我曾多次造访长江流域的诸多中国城市,在与每一位来自长江的中国朋友互动中,都能感受到和谐与爱”“中埃联合申遗行动,既彰显了两国河流遗址的历史文化意义,更是中埃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实践”……9月18日,作为长江文明论坛的重要活动之一,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举行,与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先后参观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举行了主题分享活动、中外专家交流对话活动、媒体访谈活动等,对重庆在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方面贡献的“中国方案”,给予了高度点赞。
▲9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的嘉宾在此参观。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在参观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后,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就该博物馆以数字技术赋能,为全球水下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提供的“中国方案”,给予了高度评价,称其搭建的数字化叙事平台已逐渐成为“老一辈用母语讲述故事的渠道”。
▲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嘉宾来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参观。记者 李雨恒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据介绍,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近年来,该馆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字变革,让沉睡在江底的千年水文遗产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该馆实施了“白鹤梁题刻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项目”,主要建设了保护体水下建筑体安全性监测、保护体内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游客监测及管控、遗产预警管理、数据接入服务等13个子系统,实现了遗产监测数据“实时采集、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多样展示、有效分析、综合报告、辅助决策”多种目标,可更好地为白鹤梁题刻保护与管理运行赋能,实现水下遗产的数字保护。
▲9月18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的嘉宾了解文物。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该馆还突破文物保护的传统边界,通过跨界融合实践,与腾讯公司合作,打造“大乔·白鹤梁神女”文创主题皮肤,塑造了一个因聆听千百年来人们对丰年的祈愿而幻化的神女形象,由此在全网掀起“白鹤梁神女”相关话题热潮,共计登上热搜4次,累计曝光量达7亿;发起“大乔带你游重庆”主题文旅季活动,集合城市特色地标,植入AR互动技术,串联文旅路线,全面覆盖了80余个城市空间及文旅景点。
该馆还利用IP赋能文创,推出以白鹤梁题刻“涪州石鱼”为原型的“白鹤梁涪鱼宝宝”IP形象,及“涪鱼宝宝”系列文创产品,包括印有“涪鱼宝宝”形象的挎包、双肩包、冰箱贴、徽章、对联等,既增加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销量,也为博物馆带来一波流量。去年,该馆接待游客34万人次,比历史同期最高的2019年(22.98万人次)高出近12万人次。
“河流是强有力的文化锚点。希望博物馆通过数字赋能,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推出更多创新产品,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说。
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在参观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后也说:“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博物馆,做得非常好,就是一个工程奇迹,我真的很喜欢。我从来没去过水下博物馆。这真是一次非凡的体验,真的很有趣。”
巴西驻成都代总领事杜瓦·巴罗斯参观完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后也称:“这个水下博物馆真是一个奇迹,令人印象深刻。”
“我是生长在尼罗河河畔的埃及人,曾多次造访长江流域的诸多中国城市,例如青海、重庆、四川、上海。我发现中埃两国在自然、文化、遗迹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我在与每一位来自长江的中国朋友的互动中都能感受到和谐与爱。我相信,凡饮长江水者,永生难忘。”在学术交流环节,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称。
“这两天,我参加了长江文明论坛收获非常大,真是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这句话有了具现化的呈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研究部主任刘兴亮称,在本届长江文明论坛上,他听了多位专家的主旨演讲,对多位中外专家进行了学术交流,不仅得到了一些启示,还拓展了学术视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