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江海 文明互鉴|国内外专家:互学互鉴,搭建大河文明交流合作的桥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首席记者 韩毅 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2025-09-18 17:57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又因互鉴而丰富。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

9月18日,作为长江文明论坛重要活动之一,长江文化探访交流活动主题分享活动在长江奇迹号游轮上举行。来自国内外的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世界大河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等,分享了他们的真知灼见。

▲9月18日,长江忠县段,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中外专家交流对话活动举行。图为专家们在交流探讨。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8个重要元素,构成长江文化的内核

“长江文化有其独特的内涵,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在我看来,长江文化至少包含8个重要元素。”活动中,武汉大学兼职教授、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局长、“学习强国”总编辑刘汉俊以《长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为题,分享了他的精彩观点。

在他看来,长江文化的重要元素包括:

以水稻栽培、茶叶种植、蚕丝加工、畜禽养殖等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农牧文化。长江流域是水稻、茶叶、桑丝的家园,也是放牧的高原草地,长江文化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结合体。

以陶瓷器、青铜器、金银器、玉器、漆器、乐器为代表的器物文化。长江流域是器物文明的重要高地,生产制造出大量的代表文明高度和人类智慧的礼器、兵器和器具。一再刷新的考古发现,显示了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传播过程。

以三苗、濮越、巴蜀、荆楚、吴越文化为代表的先秦文化。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鲜明的文化,其中楚文化就是先秦文化的代表,为汉文化的形成铺垫了鲜明的底色。

以航运技术、航海技术、造船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舟楫文化。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美誉。古人们“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其中,2002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发现的8000年前的独木舟,就标定了中国古代先人造舟、行舟的历史。

此外,还有以古蜀道、茶马古道、巴蜀盐道、万里茶道、大运河、万里瓷路、古栈道驿站为主要路径的商道文化;以人水关系为核心、江河湖海资源利用、电力灌溉工程开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为内容的水善文化;以各具风情、彼此尊重、相濡以沫、共荣共生为特征,以和平、和善、和睦、和谐为基调,以大融合、大交流、大一统、大团结为格局的民族文化;以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为主要内容,以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和文化成果为标志的精神文化。

“这8种文化是长江文化的重要元素。它们共同构成了长江文化的内核和当代文化的硬核,体现了长江文化的原创性、地域性和主体性,成就了长江文明的独特性、稳固性。长江文明因此而历久弥新、历难而刚。中华文明因长江文明的注入而生机勃发,生生不息。”刘汉俊说。

江河交融,让中华文明永续传承

“回望黄河与长江文明的交融史,从原始瓷尊到青铜尊,我们能清晰看到二者的同与异。”活动中,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杨文胜分享称。

在他看来,“同”在根脉:二者均以农耕为基础,均重视礼器文化,均追求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种“同”是两大文明能够交流融合的根本前提,也是它们共同成为中华文明主根脉的核心原因。

“异”在特色:长江文明以“多元共生”为特质,从原始瓷的精湛工艺到三星堆的独特青铜风格,始终展现出开放包容的创造力;黄河文明则以“宗法秩序”为优势,礼制文化为内核,为中华文明构建了坚实的框架。

“这种‘同’与‘异’的互补,让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并非相互割裂,而是在交流互鉴中不断融合,最终汇入中华文明的大盘子。今天,我们探讨大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发展,本质上就是要守护这份交融的文明,既要挖掘长江文明的多元活力,也要传承黄河文明的厚重根脉,更要通过数字技术、文旅融合等手段,让两大文明的交融故事被更多人看见,让中华文明的‘两河基因’永续传承。”杨文胜称。

活化利用,需要“体用贯通”

长江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文化遗址散布全流域,那么如何保护、传承、利用好这些人文瑰宝呢?

活动中,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馆长蒋锐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数字技术赋能水文遗产的活化利用》为题,向与会各国专家分享了“中国方案”。

他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近年来,该博物馆利用前沿数字技术,不仅保护了珍贵的水下文物,更极大地拓展了其文化价值的传播边界,让沉睡在江底的千年水文遗产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其具体举措包括:

实施了“白鹤梁题刻文物本体和保护环境监测项目”,涵盖保护体水下建筑体安全性监测、保护体内保存环境监测、文物本体监测、游客监测及管控、遗产预警管理、数据接入服务等13个子系统,实现了遗产监测数据“实时采集、集中存储、统一管理、多样展示、有效分析、综合报告、辅助决策”多种目标,实现水下遗产的“数字保护”。

跨界融合推动文物活化利用,多元共创打造文化传播新空间。如,打造了“大乔·白鹤梁神女”文创主题皮肤、推出了以白鹤梁题刻“涪州石鱼”为原型的“白鹤梁涪鱼宝宝”IP形象等,为博物馆带来了大流量。去年,该馆接待游客达34万人次,比历史同期最高的2019年接待量高出近12万人次。

此外,该馆还通过学术对话、科技赋能,以中埃联合申遗为契机,共同促进了大河流域文明交流互鉴。

“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构建水下题刻智能体,实现水下保护体内题刻的数字化保护及原址水下保护工程建设过程的数字化复原展示;实施沉浸式数字虚拟展、数字人AI导览、建设景区游览大数据平台等。”蒋锐说。

▲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中外专家交流对话活动现场,专家们发表观点。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新时代以来,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使命,为重新理解‘江河文明’开启了全新的理论视野——既要规避对文明概念的盲目推崇,又要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愿景,坚定文化自信立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分会副理事长李菲分享称。

在她看来,要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实践哲学为指引,整合长江文化遗产保护的“文明”与“流域”两种研究及工作范式:

“文明”范式为“体”,其核心目标是要回答“保护传承什么精神”的问题,为长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锚定精神内核与价值根本;

“流域”范式则为“用”,其核心目标是要回答“如何保护传承”的问题,为保护传承和研究工作提供空间框架与实施路径,是长江文明之“体”的当代实践载体与落地保障。

“二者的范式协同需在‘明体’的前提下实现‘达用’,在‘达用’的过程中深化‘体’的内涵。唯有构建二者的协同格局,才能实现长江文明的价值完整性与空间关联系统性的统一,最终达成‘体用贯通’的整合目标。”李菲说。

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

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

历史昭示我们,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都离不开文明的交流互鉴。

那么,如何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的百花园变得更加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9月18日,长江文化探访活动中外专家交流对话活动现场。记者 谢智强 李雨恒 摄/视觉重庆

“人类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由多个源头逐渐交汇、融合的历程。从最初的点状接触,到系统性的文化传播;从地中海区域的密切往来,到太平洋地区逐渐成为全球交流的新中心,文明之间的互动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一过程既体现了各文明的特色,也展现了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的重要性。”中国世界古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徐松岩分享称,从历史经验来看,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交流互鉴。开放包容的时期往往是文明繁荣发展的阶段,而封闭自守则容易导致停滞落后。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更应当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的长江文明和埃及的尼罗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重要的文明之一。它们有着数千年的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各自的文化、科学和文明遗迹。”埃及本哈大学教授萨维·萨维·艾哈迈德分享称,加强长江和尼罗河流域文明对话可以成为两国人民文化合作、可持续发展和相互学习的典范,为构建一个更加互谅、可持续的全球社会作出贡献。

他建议,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两国可开展联合项目,通过专业技术交流,扩大和拓展合作领域,保护文化和文明遗产;重视并扩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科研和学术交流,以加强合作和知识交流;组织艺术展览、文化表演等联合文化项目,进一步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沟通;加强文化和历史研究领域的学生交流,以及汉语和阿拉伯语的相互学习等。

“虽然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与长江从未汇流,但我们今天有机会创造一场新的交汇——学术与文化的交汇。通过搭建这样的桥梁,古老的河流文明不再只是孤立的奇迹,而将成为人类创造力互相激荡的源泉。”英国利物浦大学考古学、古典学和埃及学学院教授马格努斯・维德尔分享称。

在他看来,世界大河文明通过携手合作,能够打造出引人入胜的内容,从而推动高质量和可持续的文旅发展。具体合作方向包括:联合开展项目研究,如大河治理、农业发展等,共同构建共享的叙事体系;联合开展面向公众的项目,包括打造世界级考古公园和博物馆、举办国际性主题展览、举办国际会议和学术活动等。

拉丁美洲社会科学院(巴西)研究员诺拉·索菲亚·塞瓦略斯称,河流是强有力的文化锚点。原住民选择沿河定居自有其深意——河流不仅提供了水源、食物和交通,更承载着精神上的联系。其中,在亚马孙河流域,原住民至今仍延续着他们的知识体系、生产实践与节庆仪式,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关注。

她表示,如今,亚马孙河文明正在探索一种尊重土地及生活方式的地方旅游,并借此守护身份认同和土地安全。

在她看来,要进一步保护和弘扬这一活态遗产,应当赋能本地社区及相关项目;鼓励与地方旅游发展相关的创新;致力于发展尊重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旅游。

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学考古学系主任穆罕默德・哈米德则分享称,站在新起点上,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两国的组织、机构和学者可以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合作开展印度河流域文明的研究、记录和发掘工作。这对进一步巩固中巴长期以来的文化纽带至关重要。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廖雪梅   审核: 聂晶 主编:吴国红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