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在渝开幕,来看各省区市带来哪些绝活?
2025-09-15 19:23
纤细的竹丝在织机间上下翻飞,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图案渐次显现;藏香匠人指尖轻揉,千年柏木混合藏红花的芬芳悄然弥漫;唐卡画师凝神运笔,金线在佛国世界勾勒出璀璨光芒……9月15日的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化作一座流动的长江文明博物馆。
▲9月15日,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在重庆开展。图为观众在参观。记者 齐岚森 摄
这里正在举行的是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展览以“守护长江文脉,传承千年匠心”为主题,汇聚了从青海源头到长江入海口的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共计800余件展品,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达59项。在1100平方米的展区内,40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在现场展示绝活。
十三省区市非遗瑰宝汇聚山城
长江蜿蜒6300多公里,滋养了灿烂多样的地域文化。本次展览依长江流序,系统展示了从青海、西藏到上海的全流域非遗代表作,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文化长卷。
在青海展区,热贡艺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吾角的展位前围满了观众。他面前的唐卡画面上每一根线条都清晰流畅,每一种色彩都鲜艳夺目。“打底稿、勾线和开脸是最重要的三个步骤。”夏吾角向观众讲解道,“创作时必须保持心静,毫无杂念,全神贯注地投入。”热贡艺术产生于公元13世纪,主要包括唐卡、壁画、堆绣、雕塑等艺术形式,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几步之遥,来自西藏尼木县的旦增曲扎正在演示藏香制作技艺。他将柏树木泥与麝香、白檀香等几十种香料一起搓揉,然后放入牛角内压挤成型。“藏香是我们西藏传统工艺里面作为日销品销售最好的一大产品,从吞弥·桑布扎开始,我们尼木藏香的制作技艺距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旦增曲扎说,尼木县被誉为藏香的发源地,几乎每家每户都做香,这种集体性的技艺传承正是尼木藏香技艺的特殊之处。
云南展区内,剑川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段四兴正在雕刻一件木雕作品。剑川木雕融北方木雕的粗犷豪放和江南木雕的细腻精巧为一体,以浮雕、镂空雕见长,呈现出玲珑剔透、生动传神的艺术美感。“雕得金龙腾空舞,镂出金鸡报五更,刻成白鸟枝上唱,雕花引蜜蜂。”当地白族民歌这样唱颂剑川木雕的精妙。
▲9月15日,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在重庆开展。图为贵州展区内的苗族蜡染技艺展示。记者 齐岚森 摄
贵州展区内,国家级非遗项目苗族蜡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芳正在为观众讲解蜡染图案的含义:“神鸟、蝴蝶妈妈和年年有余的鱼,共同围绕着窝妥纹样,代表着感恩自然。”她以蜡刀为笔,以棉布为纸,细致描绘着传承近千年的窝妥纹路。杨芳从小就学习蜡染技艺,15岁时就能制作盛装,“画窝妥要心细、心静,才能保持线条粗细、间隔一致。”
20项非遗凸显重庆文化厚度
作为东道主,重庆展区规模最为宏大,共展出2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包括蜀绣、漆器髹饰技艺、梁平木版年画等10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以及黄杨木雕、合川峡砚等10项市级非遗项目,全面展现了巴渝文化的丰富内涵。
▲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上,重庆市展区展示的西兰卡普制作技艺。记者 齐岚森 摄
在展厅中央,重庆市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少碧正坐在一架传统织布机前,演示“西兰卡普”织造技艺。只见她手指轻点经纬,五彩斑斓的丝线和棉线交织,生动的图案逐渐显现。“我们西兰卡普中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图案大概有200多种,其中就有大蛇纹,五彩斑斓,颜色绚丽。”汪少碧说,动物类图纹是土家织锦中出现得比较早的图案。
在荣昌陶器展位前,观众被其“红如枣、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的特点所吸引。荣昌陶器制作技艺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旁边的荣昌折扇展位同样人气旺盛,折扇造型轻盈灵巧,雕刻制作精细,扇面书画精美,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图为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上,重庆展出的梁平竹帘《长江三峡图》。记者 齐岚森 摄
梁平竹帘代表性传承人正在演示如何将当地盛产的上等慈竹经过30多道工序,制作成纤细的竹丝,再用织布机精心编织成竹帘。这项起源于宋代的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漆器髹饰技艺展区内,重庆漆器大师正在展示研磨彩绘、蛋壳镶嵌、金银分光等特殊技法。重庆漆器髹饰技艺历史悠久,工艺复杂,在制胎、髹漆、打磨等数十种工序中融入多种技法,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长江非遗走出与时俱进的创新之路
展览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传承与创新的对话。40位代表性传承人亲临现场,分享他们如何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
在湖北展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琴正向观众讲解楚式漆器的传承故事。“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始于商代,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李琴指着一件精美的虎座鸟架鼓介绍道,“每一件楚式漆器都要经过一百多道工序,数位匠人通力合作,历经数月才能完成。”为了不让这项技艺失传,李琴和家人已经开始带徒弟,“目前,已经带了二三十年的徒弟有十几人。我们计划每年招收新徒弟,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
蜀锦织造技艺展区内,工作人员详细介绍了这项有着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技艺如何适应现代生活。“蜀锦织造技艺的传承在早年间更是艰难。”工作人员表示,“要掌握这门技术,入门就得耗费五六年之久。”如今,通过对器械进行升级,以及在纹样设计、生产方式上做改善,蜀锦工艺正变得更符合现代生产节奏。“采用小而精的框画,价格大幅下降,还能够面对更多的消费群体。通过纹样改动,将蜀锦织在领带、丝巾、服饰上,让这一传统工艺融入百姓生活日常。”
在安徽宣纸制作技艺展位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汪息发正在讲解宣纸制作的140多道工序。“捞纸需要两位默契的师傅相互配合,一位‘掌帘’,一位‘抬帘’,他们需要使用竹篾制作的纸帘,将纸浆从纸槽水中抄制而出。”汪息发说,“成为一名熟练的捞纸师傅起码要三年时间,也有的师傅穷其一生掌握不了‘掌帘’技术,只能‘抬帘’。”尽管枯燥乏味,但匠人们依然日复一日地坚持着这门传统手艺。
▲9月15日,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开展。图为南昌瓷板画展示。记者 齐岚森 摄
龙泉青瓷、宜兴紫砂、景德镇瓷器等千年名艺,也在新一代传承人手中焕发新生。范家紫砂第四代传人范秀芳、龙泉张氏制瓷世家的张晞等,均在传统中融入当代审美,推动技艺向前发展。张晞说:“龙窑窑温控制难,成本高,但是烧出来的成品却独具个性,窑变特征明显,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意外惊喜。”
▲图为上海市展区展示的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记者 齐岚森 摄
上海展区的龙凤旗袍手工制作技艺同样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制作老师傅说:“定制一件旗袍,需要精确测量人体36个部位的尺寸,老师傅们个个都已练就眼睛就是尺的绝活。”龙凤旗袍制作工艺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数其装饰工艺,“镶、嵌、滚、宕、绣、绘、镂、雕、盘”,这9个字背后是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文化积淀。
长江流域非遗精品展将持续至9月17日,每日开放时间不尽相同:9月16日09:00-18:00;9月17日14:00-18:00,观众可免费前往重庆悦来国际会议中心3楼序厅参观。
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唐卡的静谧庄严到紫砂壶的温润质朴,长江流域的非遗精品展不仅讲述着手艺的故事,更传递着中华民族世代相承的文化精神与生命智慧。这些曾经深藏于民间的传统技艺,正通过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在现代社会中继续流淌着生命的活力。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