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位重庆作家的书博会记忆:从白发到青丝的文学回响
2025-07-28 19:45
为期4天的第33届全国书博会今天在重庆国博中心落下帷幕,这场书香盛宴不仅汇聚了万千读者与典籍,更成为作家群体交流碰撞的文学现场。从80岁的文坛前辈到80后的新锐力量,8位重庆作家以同题问答的形式,留下属于他们的书博会“快闪记忆”——有初见的惊喜,有重逢的温暖,更有对书香重庆的深情寄语。
王雨(80岁、重庆市作协原副主席、医学专家):参加过18年前在重庆举办的全国书市及上海书博会。本次最深印象是“大气、热烈”,读书与写书的人都格外多。
李燕燕(报告文学作家、重庆市作协副主席):第二次参加。印象最深的是文创产品与图书同步推出,以及形式多样的图书分享活动。
吴向阳(诗人、重庆市作协诗歌创委会副主任):作为老编辑已记不清参加的次数,但这是职业生涯最后一次以出版人身份参与。最深印象是“热”——高温天气下,展会组织热烈有序,蓝装志愿者的专业服务如同“优质导航器”。
李姗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重庆市作协儿童文学创委会主任):非首次参加。本次展会宣传到位,连中小学老师都在班级群转发信息,让书香触达到更多年轻读者。
吴佳骏(散文家、重庆市作协散文创委会副主任):曾参加过长春、成都等地的书博会。本次展区各具特色,活动“小而精”,文创产品新颖别致、富有情趣。
萧星寒(科幻小说作家、重庆市作协科幻文学创委会副主任):参加过济南、成都、北京等地书博会。本次最特别的是重庆展区摆放的阿维塔、赛力斯等新能源汽车,我笑称“东道主大手笔,像是在说买书送车。”
彭鑫(儿童文学作家、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得主):第五次参加。2007年重庆书市时我还是西南大学学生。本次最惊喜的是“夜场”,凉风习习中看书的体验格外美好,会场布置与活动也尽显精心。
刘辰希(80后青年作家):第一次参加。最深印象是“会场多、活动多、气氛好”,处处洋溢着书香活力。
王雨:2场。包括我的新书《向死而生》分享会,以及《太空火锅城》的读书分享会。
李燕燕:共5场。其中与新书《师范生》相关2次,与同行相关3次。
吴向阳:1场。主持了参与策划编辑的《只有一条长江》新书发布会。
李姗姗:共6场。包括新书《青铜神树》的“红沙发”访谈,及其他新书发布会、分享会等。
吴佳骏:7场。含自己新书《散文家们》发布会1场,为其他省市作家担任对谈嘉宾5场,南岸分会场主题讲座1场。
萧星寒:7场。与我的新书《鲤鱼池》相关2次,其余均为科幻文学主题活动。
彭鑫:4场。与我的新书《红宝石口琴》相关1次,与同行相关3次。
刘辰希:1场。在南岸分会场参与关于阅读的分享会。
王雨:再次体会到“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多受益”。
李燕燕:认识了更多出版与文学界朋友,摸清了读者喜爱的图书类型与互动性强的分享方式。
吴向阳:集中看到最优秀的图书,还意外重逢西南大学同门师兄弟、甘肃省作协副主席唐荣尧。
李姗姗:恰逢第12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在书博会开幕日揭晓,我有幸获奖,收获了师友的祝贺与鼓励,是特别宝贵的经历。
吴佳骏:以书展会友、以活动聚气、以文学润心。
萧星寒:见到了天南海北的老朋友,结识了新朋友,还有读者带着我的《异重庆四重奏》来签名,格外开心。
彭鑫:捕捉到儿童文学创作的新趋势。
刘辰希:接触到丰富的书籍与最新的行业动态。
王雨:主会场国博中心场地好,但停车场太远,建议增设收费或免费摆渡车。
李燕燕:希望为参展单位提供更隔音的活动空间。
吴向阳:暂无。
李姗姗:点赞宣传工作的同时,建议优化交通:增设出租车等候区、高峰期安排交警疏导东二门红绿灯的拥堵;高温天增设防暑药品与消毒用品派发点。
吴佳骏:希望增强宣传力度,让活动更具特色与魅力,提升市民参与度。
萧星寒:建议避开7月高温期举办。
彭鑫:整体完美,希望夜场能多延续两天。
刘辰希:增设更多针对年轻人的阅读活动,通过“长尾活动”延长书博会热度,带动全民阅读。
王雨:最想见到熟人和读者。
李燕燕:少女时便仰慕的作家陈世旭。巧合的是,自己《师范生》音乐围读会与陈世旭《明月》发布会在同一展区前后脚举办,真乃梦想成真。
吴向阳:作家阿来。他不仅是作家,更是智者,当然还有各地出版界的老朋友。
李姗姗:最想见的人都已经见到了,保密。
吴佳骏:作家王鼎钧。
萧星寒:作家阿来。
彭鑫:儿童文学作家薛涛、张品成,且有幸均已见到。
刘辰希:作家马伯庸。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