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体小说《天风吹我》面世,78岁黄济人讲述个体命运与时代变迁

新重庆-重庆日报原创 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2025-07-19 21:57

“生活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今天在座的我的朋友们,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所以我这本书也就抛砖引玉,希望诸君写出更优秀、更宏大的作品来。”7月19日下午,重庆书城,“50年:一个人的文学史——黄济人《天风吹我》新书发布会”举行,登台致辞时,78岁的著名作家、重庆市作协荣誉主席黄济人十分动情。

尽管天气炎热,参加发布会的各界人士依然冒着酷暑早早赶来。现场高朋满座,除了来自重庆文化艺术界的众多专家、学者、作家,还有广大文学爱好者。人们对这位文坛老前辈的尊敬和景仰显而易见,一次次鼓掌便是明证。发布会后的签名售书环节,等候黄济人签名的读者更是排起了长队。

▲《天风吹我》新书发布。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新作

是个人史诗也是时代记忆

作为一部承载了家国变迁与文人风骨的自传体小说,《天风吹我》是黄济人以近八十载的人生为墨,深情绘就的一幅交织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壮阔画卷。字里行间,老作家以赤诚之笔剖开历史的肌理,溯历史长河而上,追忆了自己从一名困顿青年成长为文学大家的淬炼之路,情真意切,令人读来心有戚戚。

书中真实再现了众多令人难忘的历史现场:黄济人幼年承受家庭剧变,青年时期背负枷锁,改革开放后以笔为剑叩问时代,既有创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时冒险采访历史亲历者的孤勇,也有行走11省市记录三峡移民壮举的执着,以及以人大代表身份推动社会进程的责任担当。他将重庆直辖、三峡工程等国家叙事融入个人生命轨迹,以“巴蜀之烈糅合江南之婉”的独特文风,完成了一部文人的精神史诗,也为一个时代留下记忆。

为何以《天风吹我》为书名?黄济人表示,这取意自龚自珍词作《湘月·天风吹我》的首句“天风吹我,堕湖山一角,果然清丽”。以“天风吹我”为自传体小说书名,既暗喻飘零半生,更昭示着在飓风中坚守的文人风骨——“风从八方来,心向朝阳”的豁达哲思,恰是这部作品最震撼人心的精神内核。

“在那个久远的年代,生存对我是个问题,前途更是渺茫。”谈及自己写作的起点,黄济人坦言,当命运迎来转变,他一下轻松了,“我意识到如果再一无所成,只能怪自己不争气。在这样的念头下,我开始了写作。”他说,自己曾在农村呆了8年,“因此我愈发懂得珍惜人与人的情分。所以这本书在很大意义上,是一封感谢信。感谢在我这辈子当中遇见的所有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人。”

▲黄济人分享创作心路。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我对这本书还有一个想法。我想把过去那个年代的一些精神,一些可能让现在的孩子不那么相信的东西体现出来。比如什么叫‘勤奋’、什么叫‘刻苦’,我们当年的确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他感慨道,当年写作成名作《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时,自己穷得买不起稿签纸,只能买白纸自己裁,“这部作品手稿已被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每一张稿页上都是我用铅笔画的格子。现在的青年学生的条件好太多了,这样的幸福,一定要珍惜。”

声音

在追求德艺双馨中实现人生价值

“《天风吹我》兼具文学性与史料价值,书中关于理想与坚守的描写,让许多读者看到前辈作家在逆境中保持的创作热情,这对当下年轻人极具启示意义。”重庆新华出版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斌表示,这部匠心之作不仅承载个人记忆,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谱,它既丰富了中国文学库存,更以文学的方式传承了历史记忆,“这种记忆的传承对于一个城市、一个民族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足以引发跨越代际的精神共鸣。”

“看着书封上‘天风吹我’四个银色大字,我仿佛看到了这位我敬仰的著作等身的作家站立峰巅、迎风远望的形象。”市作协主席张者说,《天风吹我》是黄济人对近五十年写作生涯的深情回望,代表了一位作家对时代的思考,与命运的和解和对写作的坚守,也为读者了解黄济人的文学人生提供了最好的导游图。

“通过这本书,可以把整个大时代全部看清楚。”诗人李海洲与黄济人是忘年交,他表示从黄济人身上看到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是真诚,他培养了太多青年作者,而且对于很多文学青年有求必应,仗义耿直。济人主席是我们重庆人的典范和代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那真的是老一辈的极度有风范的大家。”

▲市文联主席沈铁梅代表市文联祝贺黄济人新书问世。记者 赵欣 实习生 刘名扬 摄

在重庆市文联主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眼里,黄济人是“非常敬重的朋友、大哥和老师。一个城市的文化实力,靠的是作品,靠的是作家和艺术家的共同努力。济人大哥为我们所有文艺工作者树立了榜样。”

市作协党组书记何浩认为,《天风吹我》一书故事密度极大,为当代文学奉献了一部杰作,书中所涉人物众多,人性刻画十分深刻。不但有作家个人的命运,也有大时代中各种人物的命运,体现了作家深刻的洞察力、强大的执行力,以及不可复制的个人经历。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  
编辑: 李晟   审核: 吴国红 主编:聂晶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的作品,版权均属重庆日报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重庆日报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除来源署名为重庆日报稿件外,其他所转载内容之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

相关新闻
网站首页| 重报集团|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2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地址:重庆市渝北区同茂大道416号 邮编:401120 广告招商:023-63907707 传真:023-63907104 举报电话:023-63823333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热线:1237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012018000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署)网出证(渝)字002号  渝ICP备17015920号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747号